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币圈百科 > 微习惯中的物理学(微习惯改变命运,让时间陪我们慢慢变好”系列)

微习惯中的物理学(微习惯改变命运,让时间陪我们慢慢变好”系列)

2019-12-11 比特亮亮 来源:区块链网络

【上高中的时候,物理书里(应该是高一第一册),有个重要的概念,‘逃逸速度’(Escape Velocity),又叫做第二宇宙速度(Second Cosmic Velocity)。这个概念太迷人了,让我无法不浮想联翩,直到今天(以及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它都是我最喜欢的概念之一。】

这是自称“健脑教练”“终身成长者”的李笑来在《我是如何获得财务自由的》一文中的开场段落。在该文随后展开中,“第二宇宙速度”“财务重力加速度”“航天飞行器起飞原理”等源自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论,给人留下很深印象。

这是从物理学格物致知,得到人生成长启发的有代表性的示范。正是在对物理学概念的借鉴和融汇中,当李笑来说出“赚钱一定要快,不是因为我们贪,是因为我们懂道理,物理书上说的,想要摆脱地心引力飞出去,得超过第二宇宙速度”时,才能让读者有心悦诚服之感。

《微习惯》中也同样运用了中学物理中的牛顿定律,让对有关习惯养成的“力学原理”的解释清晰明了。斯蒂芬·盖斯未必是第一个搬出牛顿来讲习惯养成的人生策略专家,但他的物理学理论借用的确是恰到好处、显出上乘功力的。

书中的“物理学”理论出现过四次。

第一次是在讲到“感知难度”(也就是决策或行动中感觉到的困难)时,作者对于“在任何计划中,设定微目标都是降低感知难度的最佳方式”这样解释道:

【一旦你开始做且能随心所欲地继续下去,“已经开始”带来的心理影响会让感知难度明显降低。正如从物理学角度看,物体的惯性在运动开始前最大,一旦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因为存在动量(而且动力也增长了),一切都会变得简单。】

这里提到物体的“惯性”,我们知道,在闻名遐迩的牛顿三大定律中,江湖排名第一的就是“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简称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惰性定律。常见的完整表述: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惯性”“惰性”这些物理学概念与“习惯”这一人类行为机制和原理高度对应,有位署名“古侯子”的作者在《从物理学基础原理来看个人习惯的养成》一文中这样类比分析道: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其表现为对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有一种阻抗性。这种阻抗性的存在,让物体有一种保持原来状态的倾向性。

当没有外在作用力存在时,物体就保持原来的静止或者运动状态;当有外在作用力时,物体的状态就会发生变化,惯性则表现为物体状态发生变化的难易程度。

……有没有发觉物理学中对“惯性”的描述,跟我们身上的“习惯”是类似的呢?

没错,我认为“习惯”就是“惯性”的一种。】

“习惯”的确可与物理学上的“惯性”无缝对接,所谓“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通俗一点说就是动起来好难,但停下来也不容易,比如古侯子在文中例举的——

【我们平时不运动,就不会怎么想运动,偶尔运动一下,就浑身的不舒服;而我们习惯了天天运动,每天就会神清气爽,根本就停不下来。】

“动不起来”和“停不下来”,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是惯性定律或惰性定律的普遍体验。

博多·舍费尔在《财务自由之路》中对自己在跑步教练(教练代表一种迫使其改变运动状态的外力)的指导下形成跑步习惯的记叙,戏剧化地呈现了从“动不起来”到“停不下来”的过程:

【几年前,我的体重达到了96千克,我还讨厌跑步。一想起我要愚笨而慢腾腾地穿过一片森林,我就充满厌恶之感。在我看来,跑步只适用于一些有先天缺陷的人。一定是有部分染色体出现了偏差,他们才会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都坚持去外面跑步,而非舒服地躺在自己温暖的床上。

……

直到我前几年在夏威夷认识了斯图·米德尔曼。当时他刚刚40岁出头,已经赢得了我们能想象出来的马拉松比赛,并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11天1 000英里(1英里≈1.6公里)长跑赛,落基山600英里长跑赛,法国6天长跑赛,美国100英里长跑锦标赛……

当我告诉他我讨厌跑步时,他露出一种传教士般的表情,然后给出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建议:“穿上你的跑鞋,我们一起来跑步。我从你走路的姿势看得出来,实际上你可以跑得很好的。”除此之外,他还研发出了一种跑步方式,这种跑步方式让人耐力更持久,跑步者可以连续几天仅从自身脂肪储备中汲取营养。我对此很好奇。但我还是无力地提出抗议:现在已是中午了,96千克重的我得躲到树荫下去才行,而且我在火辣辣的太阳下也坚持不了5分钟。然而,斯图决心改变我的想法。

于是,我们开始跑步了——舒适的慢跑。开始的几分钟,斯图分析了我的跑步方式,逐一指出我做得好的方面。此外,他给出了大量建议,包括呼吸方式、摆臂动作和脚着地的方式。令人惊讶的是,我真的不再感觉累了。我们一共跑了两个半小时,跑步使我感到有趣,对此我十分自豪。此后,我坚持每天跑步。这些年,我一直保持78千克的体重,健康有活力。现在的我,理解不了怎么会有人不跑步。跑步使人充满活力、精力充沛、身强体壮。】

从“厌恶跑步”到“理解不了怎么会有人不跑步”,博多·舍费尔是在教练的暴风骤雨的外力下实现的改变,微习惯则是在滴水穿石、柔风细雨的得寸进尺里实现状态的改变,但背后的合理性都在于惯性定律或惰性定律。

斯蒂芬·盖斯在“微习惯如何拓宽你的舒适区”一节中,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就是惯性定律的说明更为详尽,它所阐明的原理与我们以上的说理和举例完全吻合——

【你偶尔可能会超额完成目标,这种现象的原因可用基础物理学知识来解释。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包括:

1. 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静止的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

2. 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处于运动状态中的物体的速度不会改变。

你能看出其中的联系吗?一旦你迈出了第一步,就算处于运动状态中了。你会像我一样发现正如牛顿(物理学)的运动定律所示,一旦开始做就很难停下,当然,保持前进的难度也很大。此外,没有什么比亲眼看到自己采取行动更能激励和鼓舞自己的了。把所有这些融会贯通,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新等式:

一小步+想做的事=较高的进一步行动的可能性】

所谓“较高的进一步行动的可能性”的确是对于“微不足道”的微习惯的战略意义的精准揭示。

随后,在讲到“行动前的阻力”时,作者再次运用牛顿定律试图说明我们所采取的第一个动作应该是简单的轻轻一推:

【把自己想象成轨道上的小球,或者是牛顿定律里说的“静止的物体”。动力策略派坚持的观点是你必须在行动之前激发动力,可先向前移动1厘米然后借助动量不是更轻松吗?没错,这样轻松得多!稍微向前移动后,你就可以继续运动了。一旦动起来,原来的等式就会变为对你更有利的物理定律:“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处于运动状态中的物体速度不会改变。”】

只需这么轻轻一推,让自己先向前移动1厘米,让自己处于动起来的状态获得动能,瞬间就翻转了之前心比天高但却裹足不前的窘境,几乎在谈笑间就跨越了“阻止你前进的第一堵墙”。

每天1个俯卧撑——类似这样的微习惯,最终能取得令人炫目的成果,貌这貌似是玄学,却契合从“科学”角度看待“习惯”这件事的基本精神。

最后再借《从物理学基础原理来看个人习惯的养成》一文做一点延展。该文指出:“无论是‘惯性’,还是‘习惯’,其本质都是一种惰性。惰性, 作用于物体上就是‘惯性’,作用于我们心理上则是‘习惯’。”进而,作者指出,惰性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

【惰性的存在,并不是一个负面的效应,它表明了一个宇宙的真理,那就是自然法则决定了所有的事物都朝向最省力、阻力最小的状态变化。

物体保持原本的静态或者运动状态,是因为不需要什么“力”去维护,是最省力的状态。人养成一个习惯后,会囿于习惯当中而不愿改变,是因为习惯之后就省心省力——也说明了人的本性之一——懒惰——是一种自然天性。】

这跟斯蒂芬·盖斯在《微习惯》一书中对被称为“模式探测器”的“基底神经节”的功能与意义的说明是一致的——

【基底神经节意识不到只有人类才有的高层次目标,但是它可以高效率地重复模式,节省精力。所以,即使不像前额皮层那样“聪明”,它对大脑也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重要性。】

基底神经节能发挥自我保护的功能,它的意义指向生存;前额皮层则能高瞻远瞩、洞悉价值,它的意义指向发展。

微习惯式的新习惯养成过程,必须同时考虑二者的存在,巧妙摆脱大脑机制的设限,以小刀割肉的初始行动,改变基底神经节产生的潜意识;再由潜意识的改变,继续推进行为的改变。

这不是玄学,而是科学的力量。

信科学,得解放。

—-

编译者/作者:比特亮亮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