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币圈百科 > 最大的障碍是耐心:兼论斯蒂芬·盖斯和李笑来的不同

最大的障碍是耐心:兼论斯蒂芬·盖斯和李笑来的不同

2020-01-06 比特亮亮 来源:区块链网络

有一个词在《微习惯》全书中仅仅出现2次,但我却认为是其中一个关键词。

这个词叫做“耐心”。

盖斯初次提到“耐心”,是在回答“如果你只是每天刚好完成最小目标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时指出:

【你采用微习惯策略的目标是争取一天写50字,然后养成每天写2000字的习惯,可这也许不能立刻做到。如果你仅仅完成微目标,但依然坚持微习惯,它最终会形成习惯,因此更容易超额完成任务。我知道,对一些人来说,最大的障碍是耐心。你不想成为那个每天写50字的人——你想让自己迅速变成每天能写出4000字的人,尽快实现梦想。】

这说明,尽管微习惯的任务已经小到不可思议、简单到不可能失败,尽管微习惯自带强大的正反馈循环机制,但这种小水常流的长期主义策略的最终成功实施,还是需要“耐心”的保驾护航。否则,“耐心”就会成为很多人最终受益于微习惯的“最大的障碍”。

从“微习惯”中的辩证法中,我们也可以悟到:没有耐心,就是一不小心又站到镜像世界中求大求多求快那一边去了,这与微习惯的哲学是根本抵牾的。实际上,是又掉落到99%的庸众那一边去了。

缺乏“每天写50字”的耐心,“想让自己迅速变成每天能写出4000字的人,尽快实现梦想”的结果,大概十有八九最后什么也写不出、什么也写不成。这一点,写到这里都无须论证了。

盖斯第二次提到“耐心”,是在讲到“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时提及——

【这一步又是在提醒你要耐心。微习惯策略效果很好,可是如果你在一个行为真正成为习惯之前就停止,继续添加下一组习惯,那么你可能会像个手法拙劣的杂耍艺人一样冒着让手里的橘子全部落地的风险(我现在玩杂耍的手法就很拙劣,但如果我定一个微习惯,每天花一分钟练习,我敢打赌我肯定能抛得很好)。】

这里的“耐心”是指对微习惯行为成长为习惯(实质上是新的神经通路的长成)的过程保持耐心,不要操之过急,不要着急忙慌导致功亏一篑。

盖斯是在挥着小拳拳对你喊:

稳住,我们能赢!

“耐心”在这两个地方的出现,其实并不引人注目。但其实细细思寻,“耐心”这两个字非常关键。因为微习惯尽管“简单到不可能失败”,但却实实在在面临一个会导致失败的大敌:缺乏耐心。

没有耐心,不想每天只写50个字,想追求比这种微小进步大得多的成就,那就又滑向“一夜变好”的主流策略了。最后结果,99%会是——失败!

没有耐心,在一个微习惯行为还没有变成稳固习惯的时候,火急火燎给自己增加项目,“一言不合就给自己加戏”,导致火候不到,前功尽弃。最后结果,还是——失败!

因而本章要讨论的是,为什么耐心会在实际上成为很多人践行微习惯这个长期主义成长策略的最大威胁或“最大障碍”?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先做一个抽象。

在微习惯践行这件事上,没有耐心的实质是什么?是因为看不到未来,而看不到当下微小积累的巨大价值。

斯蒂芬·盖斯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微习惯绝不会阻碍你进步,就好像火花绝不可能阻碍一场大火的蔓延一样。微习惯就是拥有无限潜力的火花。……思维模式错误的人会认为过小的目标会阻碍他们进步。在某一时刻,那个火花会变成一小团火焰,不久后,我们就会一边在一堆巨大的篝火上烤棉花糖,一边讲述多年以前的故事了。】

与那幅在篝火旁“讲述多年以前的故事”的画面相对应,没有耐心恰恰是看不到自己多年以后的故事。没有耐心是一种思维模式错误的表现,它会让你愚蠢地无视火花在未来的无限潜力,它会让你愚蠢地轻视一粒种子在未来的参天之势。

缺乏耐心,是长期主义战略能力匮乏的典型症候。在我看来,它可以和另外四个字完美对换:目光短浅。

说到“长期主义”,恐怕又得把李笑来的有关论述搬出来了。

在《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自驱动力?》一文中,李笑来曾直截了当地指出:没有耐心的人什么事都干不成。而为什么有的人更有耐心?因为有的人是“活在未来”的:

【只有“活在未来”的人才有真正的耐心,换言之,衡量一个人的耐心有多大,只要看他活在多久之后的未来就可以了。

更多的人是短视的。短视的人,无论做什么都想“马上生效”,甚至“马上生效”对他们来讲是“绝对的刚需”。如果不能“马上生效”,甚至哪怕是“感觉不能马上生效”,他们都会立刻放弃。】

“活在未来”是李笑来思考体系里一个独特的观念(所针对的是“活在当下”,也就是李笑来所说的“被困在永恒的当下”),在此不做过分展开,而是继续围绕“耐心”这件事,沿着李笑来的思路深入。

在李笑来的论争体系里,“短视”是“耐心”的反义词。没有耐心等同于“目光短浅”,而——

【“目光短浅”的根源总是一样的:
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

“没有耐心”的根源也同样是“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因而,要彻底的理解“耐心”,又需要彻底地理解“现状”——

【若把“现状”清楚地定义为“过往的积累”,我们就会明白“马上改变现状”的难度——难到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地步——因为我们最多只能做到这么一件事:

把当下作为新的起点,开始积累,着眼未来,活在未来。】

漂亮!

加上李笑来的这几段,就把《微习惯》的行为科学和人生哲学的论述层次推进到“格物致知”的层面。

耐心之所以是很多人践行微习惯的最大障碍,是因为急切地想改变现状而忽视了火花和种子的力量,而更深层次是他们没有看到这些微步骤正是“着眼未来”、看到未来的画面(多年以后,“一边在一堆巨大的篝火上烤棉花糖,一边讲述多年以前的故事”)而做出的以当下为新起点的意义巨大的点滴积累。

讲到这里,对于“耐心”这件事的论述已经可以结束。

我们就上面的讨论,延展一个有意味的话题:在个人发展这件事(李笑来爱用的词是“终生成长”“心智升级”)斯蒂芬·盖斯和李笑来有什么不同?



先从几个外围的故事或细节讲起。

斯蒂芬·盖斯是个什么人?从书中“普普通通的宅男”“天生的懒虫”这样的称谓,以及描写2012年12月28日那一个“黄金俯卧撑”发生之前他的一系列怂样窘态的文字中,我们都能会心一笑。

而李笑来是何许人也?

事例一:李笑来一个广为流传的经典事迹是“请8个人在‘美炉村’吃饭,直接点了8条纸包鲈鱼,每人一条,其他什么菜都没点。”我把它理解为遵循自己的思考和逻辑,以“志”逆“势”。

事例二:李笑来坚持日写3000字坚持了20年。他说:“每日3000字,恰如大脑日行3000里,多活那么几辈子!”在李笑来面前,盖斯每天写50个字的微习惯简直是没羞没臊。

事例三:李笑来在讲到养成每月只看一次模拟交易数据的习惯时这样说道:
【每个月只更新1次数据。在每个月的其他时间里,绝对不要去看这个数据。看它不仅没有意义,更可怕的是会让你养成坏习惯。至于那个坏习惯究竟有多可怕,以后你会越来越明白的。(进一步的自我训练是:如果你有一次破例,没到月底就忍不住去看数据了,那你一定要想办法适当地惩罚自己一下。)】

而在《微习惯》全书中,盖斯没有提到一次在未完成任务时需要“惩罚”自己,他变着法的反复在说“完成任务后给自己一些奖励”。

事例四:李笑来钟爱“打坐”“冥想”(李笑来称为“坐享”),他曾指出“坐享”的好处在于:

【1、它能让你更健康
2、它能让你更快乐
3、它能让你更好的社交
4、它能提高你的自制力
5、它能改善你的大脑
6、它能提高你的效率
通过坐享(即,所谓“打坐”或者“禅修”)练习,可以使大脑皮层表面积增大,使大脑灰质变厚。】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初步印象呢?不同于斯蒂芬·盖斯,李笑来在自制力的起点上就是远高于前者的,两人在“志”上的差距或许是不可斗量的。所以我们看到,李笑来写作的底线几乎是盖斯写作的上线,李笑来对“破例”要实施自我惩罚因为做到习惯规定对他来说是常态,而盖斯之所以要不断给自己奖励是因为做不到习惯规定对他才是常态。更可怕的是,本来已经十分自律的李笑来还在通过打坐不断训练自己增大大脑皮层这个盖斯所谓“聪明的管理者”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正向循环来让自己变得更加“可怕”,直到变成“另一个物种”。

我就问问斯蒂芬·盖斯,对这样的李笑来,你到底怕不怕我不怕你怕不怕我不怕?

这还只是外围的捕捉。

我们知道,斯蒂芬·盖斯对待习惯养成的策略是迈小步、不停步,李笑来怎样对待改变习惯这件事呢?在《定投改变命运(第三版)》中,有这样一段话:

【另外一个提高被合作性能的重要因素是不抱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抱怨的人具备最佳的合作性能——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抱怨彻底无用。被合作性能差的人抱怨一切,他们抱怨大环境不好,他们抱怨合作伙伴素质低下,他们抱怨运气实在太差,他们抱怨他人对自己不公平,他们抱怨家人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 他们就是习惯于有意无意地用这些抱怨掩盖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他们就是没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到足够好。若是一个人能够狠心彻底杜绝任何抱怨,这样的决绝会反过来促进自己把注意力放到应该做的事情上去,进而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被合作性能。】

这段话是很精彩的,其中的道理值得认真领会。但这里的重点在于他对待“抱怨”这个顽固坏习惯的方式:狠心彻底切断。


社会我李哥,人狠话不多。


这是李笑来式的对待习惯改变的方式:刚猛用力,一招制敌。


说是“一招制敌”,其实细读李笑来著作,他对待改变习惯这件事,一共有三招:


第一招,“无论做什么事、学什么东西,我都要想尽办法为它赋予极大的意义”(以及从反面为“没有它的存在”赋予很多负面意义);


第二招,运用社交化学习策略(通过社群来增加行为动力和压力),“想尽办法去寻找拥有那项技能的人和人群”。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想改变抱怨的习惯,那就以“不抱怨”来作为筛选朋友的一票否决标准;


第三招,与每一个技能(也包括新习惯)谈恋爱。“呵护她,关心她,哄她开心,跟她一起‘high’……爱得要死要活。想拆散我们?没门儿!”


这貌似比盖斯那种“小脚太太”走路式的、磨磨蹭蹭的改变,来得痛快和干脆!但我要提醒你,这背后是两人思考的出发点不同而在做法上出现的分叉。


我们取舍的标准仍然是:哪一个对普通人更有效?哪一个对你更有效?


李笑来表面上走的恰恰是盖斯所摒弃的动力策略和意志力策略之路(尤其是动力策略,李笑来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如果不喜欢做,怎么可能接着做下去?如果不热爱,怎么可能坚持到最后?所以,在‘执行力’这个东西里,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热爱程度。爱到无以复加,就没有人可以阻挡,也就没有任何挫败会导致放弃。”),但是要注意,李笑来思考体系里有一个很高级的东西,很可能是盖斯望尘莫及的,那就是“知行合一”,具体而言,是彻底的“知道”能够扭转我们的行为、感受乃至影响性格!

【这些判断上的变化会极大地影响你的行为和感受,于是,很多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很艰难”、“很痛苦”、“很难坚持”、“如果没有毅力根本就做不完”的事情,在你的世界里就全都变成了“特别好玩儿”、“根本停不下来”、“要是能多玩儿一会儿就更好了”的事情。(李笑来:《把“坚持”这个概念从你的操作系统中删掉行不行?》)】

【对周期的深入理解,甚至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在我看来,所谓不屈不挠,所谓坚持不懈,在更多的时候,只不过是因为对自己在所处的周期中的位置非常了解,才更容易作出的决定。(李笑来:《10分钟教会你判断趋势,你信不信?》)】

足够深刻的判断、理解会影响我们的感受(相应的,李笑来的成长策略就是以理智不断调教直觉和情绪,这在他关于“车夫、白马和黑马”比喻的讲解中表达得十分明显),准确的判断和深入的认知,会增加我们的动力、降低我们的抵触。把一件你要做的事彻底想明白,使它成为我们“骨子里”想做的事,那么自然就有底气如李笑来那般宣称:“‘努力’对我来说是不存在的概念,正如‘坚持’这个概念在我的世界也不存在一样。”

盖斯与之相对应的说法是什么呢?

【如果你认为人类能仅仅根据利益改变内心的欲望,那么你就太不了解人类的感受有多强大、影响有多大了。我们很难靠想法来改变感受。】

正是在这里,凸显了盖斯和李笑来在个人发展策略出发点上的不同:是否相信真正的“知道”能直接改变感受和调整行为,是否相信“想明白”这个关键动作就能引发“狠心彻底”地杜绝(旧习惯)和特立独行地新建(新习惯)。从大脑生理基础上看,就是是否相信“聪明的”前额皮层有能力直接战胜“愚蠢的”基底神经节。

坦白说,关于“知行合一”,盖斯想不到李笑来说的这些话,也说不出这些话,“他只不过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拥有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现状,和喜爱享乐、逃避改变的自然倾向”,他也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只拥有有稀松的动力、意志力和认知判断力。

但恰恰因为这样,凸显了盖斯的可贵和李笑来的盲点。盖斯的可贵就在于他深知“根据利益改变内心的欲望”并不是普通人能够轻易做到的事,绝大多数情况下前额皮层没有能力战胜强大的模式探测器(基底神经节),意识控制潜意识的努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归于失败。

而李笑来的盲点,就在于他看不到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靠深入认知(“想明白一个道理”)、靠赋予意义、靠社交化学习,都无法真正符合逻辑地解决自主习惯养成过程中动力和意志力不足的问题。比如李笑来无法对盖斯所说的下面的情形给出解决办法——

【生活中总有那么几次,你不愿为了激发动力而激发动力。意思是(别嫌我唠叨)你根本不想让自己想让自己想锻炼。(没错,连续用了三个“想”!)这是为了帮你体会到如果选择以动力为基础的思维模式,你会有多难采取实施行动。你必须让自己想做一件事而不是直接做这件事,可有的时候,你积聚动力只是为了让自己有动力激发动力而已。这个过程和这句话一样怪异。如果你不愿意激发动力,而激发动力又是你做事的策略,那么战斗还没开始你就已经输了,你的习惯也会早早流产。】

当你陷入“根本不想让自己想让自己想做某事”的动力匮乏的境地,李笑来那套“赋予意义”“热爱”的说辞,会全然丧失魔力。

归根结底,李笑来靠认知(大脑皮层)推动来建立的正向螺旋,要有初始动量才能运转(要达到李笑来所说“根本停不下来”的地步是要有初始资本的),而斯蒂芬·盖斯的“微习惯策略是一个产出自我效能感的机器,重点是,你不需要任何自我效能感就能成功地开始行动。”

李笑来的进阶之路是意识战胜潜意识、大脑皮层战胜基底神经节、利益战胜欲望的自主心智升级道路,它需要初始的相当量的动能才能运转,是一条强人上升之路;盖斯的进阶之路是意识欺骗潜意识、大脑皮层哄骗基底神经节、始终给欲望一个台阶的自主习惯养成道路,它完全不需要初始动能、真正零起点,是一条庸人上升之路。

同时,李笑来发展出的策略背后还有一个重要支撑(甚至是“终极武器”)叫做“选择正确的‘难受’”,这同样是他基于一整套逻辑建构的结果。在《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自驱动力?》一文中,他这样写道:

·你从来都知道自己最终还是拥有选择的自由。
·你知道要靠耐心“活在未来”。
·你知道现状是积累,你知道对现状不满是没有意义的,你知道所有的解脱最终都只能靠积累实现。

好了,基于这样的认识和价值观,你就能运用另外一个“终极武器”了:
选择正确的“难受”。】

什么是“选择正确的‘难受’”?李笑来举例道:

【在追求财富这件事上,起步时“没钱花”和“赚不到钱”都是让人很难受的。但你仔细想想就能知道,解决前者会让你“不管赚到多少钱都留不下什么”,所以,解决后者应该更重要。】

【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如果你的发音很差,那你就要作出选择了:
·因为自己没有进步而难受(再多说一点,再多练一点)。
·因为害怕别人嘲笑自己而难受(干脆不说了,干脆不练了)。】

对于绝大多数对现状不满的人而言,李笑来那句追问“为什么在很多时候,人们选择舒服的、容易的,而不选择正确的?”可以说是痛彻心扉了。

于是,正是在这里,出现了李笑来和盖斯在做法上的分叉:

对李笑来来说,由于认定了要选择一种难受,那么理智的选择就是选那些有利于实现积累、着眼未来能真正带来利益的难受。同时,既然前提是要跟这种难受死磕,那么以初始的动量为基础,接着再发展出能够增加动力(赋予意义、社交化、热爱)的手段来攻而克之。

对盖斯来说,同样是从利益判断出发,选择那些真正重要的习惯进行培养,但是由于考虑到普通人的动力和意志力的普遍状况,放弃不稳定的动力策略,同时把这种积累过程中有可能感受到的“难受”(也就是抵触情绪)降到最低,让践行者从零起点的状态自行卷入正向螺旋。

前者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意识调服潜意识(同时配合增强动力策略)的“强攻”;后者是边际改进、小水常流,绕开潜意识进行的“偷袭”。

前者是坚决想办法攻克某一种有价值的“难受”,后者是在追求某一价值的过程中竭力避免让自己“难受”。

也或者说,李笑来策略的精髓是选择正确的“难受”(选择正确的用力方向),斯蒂芬·盖斯的策略是正确地选择“难受”(选择正确的用力方式),或曰盖斯是自主地调制了一种最低限度的“难受”。

尽管对于斯蒂芬·盖斯这种匍匐前进、御敌于无形的策略,李笑来未必感冒,但李笑来有一句话无论对于李笑来路线的践行者还是微习惯策略的践行者而言都是沁人心脾、鼓舞人心的: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一定会变得更好!】

—-

编译者/作者:比特亮亮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