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币圈百科 > 想参与Voice?先看看社交和内容领域的投资逻辑 (上篇)

想参与Voice?先看看社交和内容领域的投资逻辑 (上篇)

2020-02-13 行走 来源:区块链网络

明天,也就是2月14日,Voice公开测试版即将上线。

这个dapp受到了币乎平台上前所未有的关注,行走认为一方面和EOS有关,Voice 是 EOS 的母公司 Block.one 开发并运营的一个去中心化社交产品,也有可能成为EOS上第一个走入大众市场的DAPP。

因此投资数字货币或者说投资EOS的对这个项目一定会关注;另一方面,社交和内容也是币乎的赛道,相信币乎的作者和读者对这款产品也一定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Voice公测目前只面向美国公民率先开放(国内用户没绿卡的暂时无法体验),加上Voice的白皮书还没公布。现在就分析项目前景或投资价值,可能都会又些为时过早。换句话说,对微观的项目本身而言,或许需要让子弹飞一会。

行走会先从更宏观的层面,为大家简要分析一下社交和内容行业投资的逻辑。包括这个领域的理论知识、行业特点、投资热点,也会为大家介绍一个国内很火,正在进军海外的社交平台的机会点。最后也会提出行走认为Voice相较目前市场上已有的,非区块链的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这篇文章会类似一个迷你版的行研。一方面文章会尽量做到言之有物,帮助大家做投资参考。另一方面,对一些敏感信息会做些模糊处理。限于篇幅,对基础概念的解释和推导也无法像论文一样详实具体,请谅解。

以下,enjoy:

一、为什么Voice会拥有高估值

1、社交是个流量生意

回顾近二十年线上内容和社交领域,基本经历了如下的投资趋势变化:

社交(国内的QQ、人人网再到微信,国外的脸书、推特)——电商(国内的淘宝、天猫、京东,国外的亚马逊)——新闻推送(国内的今日头条)——短视频(国内的抖音、快手,国外的油管Youtube)

一方面,这个趋势是伴随互联网技术逐渐成熟,网速逐渐提升而到来的。

网速越快,用互联网的人越多,互联网的应用就会越“重”。比如,相比社交,电商是更“重”的产品,因为涉及线下和供应链的整合,同样,电商会比短视频更“轻”,因为短视频不仅需要购买庞大的云存储和服务器(砸钱)还需要相比电商更庞大的技术团队去做人工智能算法的研发的优化;

另一方面,发展越往后,商业模式越复杂。

比如社交,核心就是流量生意。而流量变现基本就是广告和类广告的流量撮合交易。

电商就会分成平台型的电商和纯电商。比如淘宝,就是撮合买卖双方的平台型电商,平台本身不参与买卖,仅提供支付、物流匹配、店面装修等基础服务;

而京东和亚马逊,更多是类似沃尔玛的零售商形式的电商,做的是批发零售的生意,自己参与货品的买卖。

再到短视频,商业模式就演变得更加复杂,有私域流量和公域流量的不同模式,包括这一年多兴起的短视频带货模式。行走稍后会展开介绍。

在发现了这两个趋势后,其实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如果社交本可以用简单的流量变现模式就实现盈利,为什么会越演化越复杂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早期的社交本来就是线上所有模式里最暴利的。盈利最多,自然竞争最激烈,而竞争激烈的行业才会激发更多后来者去尝试边缘创新,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路径。

所以,看到很多作者分析Voice,经常会讲你看,项目方收购一个域名花了几千万,你看,项目要在内容上投入多少钱,然后Voice就应该是被高估值的。

行走认同这个结论,但高估值的原因是它要做的赛道——社交,本身可以支撑起高估值。只有高估值才能给项目带去更多资金,有了资金才能做用户冷启动,有了庞大的用户量,价值闭环生态才跑得起来。

但行走不认同这个推论,因为任何自说自话,行走都会先打个问号。

域名这个领域,其实有点像明星经济,一个明星的出场费,经纪公司和雇佣方都会倾向高报。明星价码高影响力就大,以后再接片接广告,这次的公开报价就是下次的底线,而对雇佣方也能显得自己有实力。同样的逻辑适用于融资后对外公开估值,域名购买也是一样的道理。

说完了社交这个流量生意可以支撑高估值,那随之而来的就是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社交会很暴利,或者社交类应用会拿到很高的估值?

2、 社交高估值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里有一个常识,叫边界收益递减。即单位投入下,收益会随着用户数量、产品数量等因素的增长而减少。通常情况下,实体产业都是面临边际收益递减这个躲不掉的魔咒。原因也很好理解,线下很多成本是省不掉的,而服务的人越多,这项支出一定越高。

比如高铁为什么每天那么多人乘坐,票价那么高,结果铁路系统依然是赔钱的。除去治理问题和道德风险,用边际收益递减去解释会更容易。乘坐高铁的人越多,越需要更多的司乘人员,列车维修和检修人员,保洁人员,以及配套的技术投入。

也正因为传统实体经济会遇到“边际”,即企业、项目、行业发展的天花板。边际到了,投入继续增加只会带来副作用。发展越多用户,赔的也就越多。因此目前的早期基金才很少愿意投传统领域,理由也很简单,成长性不够,天花板一眼可见嘛。

这个问题的解决过去采用的方式就是“找管理要效率”,通过制度的、技术的、数字化的方式提升管理效率,从成本端省钱把边际抬高。

但互联网,特别是纯线上方式的互联网则第一次逆转了这个经济学规律,即出现了“边际收益递增”的现象。

每新增一个节点(用户)的收益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不断上升。而在各种纯线上模式生意中,流量生意因为最简单,所以用边际效益递增解释流量生意即社交类产品和项目是最有效的。

也因此,社交产品去路演和融资时,经常会拿梅特卡夫定律出来讲故事。因为梅特卡夫定律讲的就是边际效应递增的规律:即公司的收入或者网络的价值随用户数量的增长呈指数增长,这个关系被称为梅特卡夫定理。

行走要指出的是,梅特卡夫定律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精确定律,而是从大量观察中得出的统计学意义上的近似公式。但这个定理确实可以指导投资。

2015年,中国科学院的三位研究人员就发论文分析了脸书和腾讯的实际数据,证明梅特卡夫定律是成立的:互联网公司的市场价值的确与网络节点数(用户数)的平方数成正比。

二、Voice要警惕的两个悖论

1、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悖论

在社会网络这门科学中,对网络的定义是无标度的网络,说人话就是节点之间是可以自由连接,没有阻隔的。也因此社交类产品工具属性越强,相应的可以认为梅特卡夫定律效用越强。而社交平台属性越强,梅特卡夫定律效用越弱。

比如,微信如果只是一款类似qq的社交工具,理论上节点之间是可以完全平等沟通的,这样连接产生的价值就非常高。但微信公众号则不同,用户会因为内容质量产生偏好,而偏好会导致用户关注会向大节点(大V)集中,造成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这种马太效应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在社会网络的数字虚拟实验中,节点之间相互连接一样会形成少数大节点连接众多其他节点和更多节点只与少数节点相连的形态。

这样的规律下,社交类产品会面对第一重的悖论,即产品必须是去中心化的,才能够让节点之间自由交互,但自由交互会导致大节点占据更多资源的情况,又需要社交产品不能完全“去中心”只扮演工具角色,而是需要通过机制、技术和人为干预去约束大节点的行为,从而让马太更弱而梅特卡夫更强。

所以行走认为,好的社交产品,绝不应该是完全去中心化的,而应该是去中心化的中心化。就像张小龙说“我们想搭建的是一片森林,而不是自己的宫殿”。但森林依然需要搭建和维护。

如果微信平台上没有舆情管控,没有对各类敏感信息的封号、删文,微信平台是无法发展成10亿级用户规模的世界级社交产品的。而也是因为有了社交更趋于平台化和中心化的“管控”,微信才能够顺利走进大众市场,拥有海量的节点,让梅特卡夫效应发挥到极致。

2 双边市场和梅特卡夫的悖论

互联网的边际效益递增,除了梅特卡夫,还有一个效应是双边市场效应,即不同类型用户之间正反馈交互所创造的价值。

和梅特卡夫不同,在双边市场中,并非任意两个节点都可能产生交互。在大多数情况下,同类用户无交互。而实际上,双边市场效应也出现在传统领域中,比如菜市场就可以认为是一个小规模的双边市场,在市场机制下,买家卖家是可以自由交易的。但一般情况下,买家和买家之间,卖家和卖家之间是无联系的。

简单滴说,因此节点之间的联系比梅特卡夫少了很多,双边市场效应为项目方、平台方带来的价值是要低于,或者远低于梅特卡夫的。因为用户量越多,这二者之间的差别就会越明显。建立生态,如果很多节点之间是静默的,没联系,价值自然就会低。

用这两个效应的不同,可以解释很多互联网公司估值和盈利潜力的问题。比如阿里为什么一直想做社交,就是因为电商模式下用户之间没有互动,商家之间也没有。而淘宝直播不仅让李佳琦、薇娅这些网红通过带货找到了非常确定的盈利模式,也很好通过网红这个大节点将双边市场变成了梅特卡夫。买家在直播间里留言、抢购,这种互动提升了买家购买的热情,而淘宝商家也越来越依赖于大节点直播带货这个渠道,商家之间因为共同的大节点产生了联系。

下面是重点,内容领域其实更多就是双边市场效应在起作用,而非梅特卡夫。

这点大家可以从两方面思考:

一方面,内容领域读者和读者之间,作者和作者之间几乎是没有联系的,特别是作者之间。我们的评论、点赞,更多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沟通;

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视频网站这个细分内容市场衍生出了弹幕之后,估值会一下拉升。就是因为弹幕是让读者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联系。彼此可以跨越时间进行异构交互。

以上两个互联网的重要定义行走之前文章中也介绍过。更多扩展阅读行走强烈推荐中欧许小年教授的《商业的本质与互联网》今年刚刚出版。

说回Voice,如果按目前信息解读Voice是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社交媒体,那它就要同时面对这两重悖论。

其一,是否要“去”中心的悖论:行走始终认为,如果是商业项目,去中心化就不应该只是去迎合自由主义、奥派或技术极客的理念,而是要结合具体场景去思考,社交是要做工具还是平台,做工具梅特卡夫足够高,但对工具方商业变现比较弱,做平台,势必要变得越来越中心化。这对矛盾会随着平台变大而逐渐明显,且无关是否采用了区块链技术。

其二是社交和内容的取舍。即Voice是想设计一个全节点间充分沟通的平台,还是只要读者和作者间有交互?后者更简单,比如新闻平台,但估值更低,所以类似今日头条才会通过人工智能推送方式去拉估值。

而前者即明天行走要谈的,从纯社交进化到内容平台,Voice需要面对来自互联网领域一众竞争对手的挑战。当然在接受竞争对手挑战前,Voice需要先跑通商业闭环,拥有正向现金流和足够大的用户市场,这才能拿到和其他社交内容领域竞争对手对话的资格。

所以在明晚,行走会简单介绍下国内最新的内容领域发展,即短视频和带货模式。以及Voice可能在海外市场遇到的中国对手。并从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角度分析下Voice未来的机会点。

明晚21点21分我们再见。

—-

编译者/作者:行走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