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区块链资讯 > 科学家v.s.宅男:比较《掌控习惯》和《微习惯》(完结篇)

科学家v.s.宅男:比较《掌控习惯》和《微习惯》(完结篇)

2020-01-18 比特亮亮 来源:区块链网络

(此前发表的五篇长文都是关于《掌控习惯》和《微习惯》的比较,这是第六篇也是这篇比较解决的最后一篇)

这篇长文主要是比较《掌控习惯》和《微习惯》的不同,中间同时论及和比较了BJ·福格的行为模型。

必须首先说明,我自己在学习《微习惯》的基础上,目前同时在运用《掌控习惯》中的“让它显而易见”原则和BJ·福格的“触发器”方法,而且效果不错。我称克利尔、福格和盖斯为“微习惯三巨头”,这本身表明了对三位作者的赞叹钦仰。

回到比较《掌控习惯》和《微习惯》之间不同的文章主旨上,在我看来,詹姆斯·克利尔的《掌控习惯》构造了一套着眼于习惯形成四阶段的完整衔接的整体,可以称之为原子习惯“战略”;而斯蒂芬·盖斯构建的基于一个简单逻辑推论链条的以科学逻辑为后盾的简明扼要的微习惯“策略”。

克利尔的原子习惯“战略”看起来规模宏大、结构严谨、虎虎生威;盖斯的微习惯“策略”则始终让很多人觉得古怪和不可思议。

克利尔在展开论述的时候总带着科学家的精英气质和有板有眼的范儿(有一种系统论科学家的刻板无情);盖斯则始终有一股宅男气质和不拘一格、灵光乍现的情感流露和表达方式。

这种个人气质、经历和立足点的不同,与原子习惯“战略”和微习惯“策略”之间的不同,在我看来是息息相关的。

克利尔在大学时代是一个靠着在生活和锻炼上的严格自律进入ESPN学术全美队、载入学校纪录簿的明星棒球手,盖斯则只是一个篮球爱好者和橄榄球迷,在2012年12月28日前,他还是一个完全不自律、心灰意冷、意志力薄弱、自我效能感很低的“宅男”、“勉强保持正常体型的懒汉”。

我没有看到任何文字表明克利尔曾经陷入过如同盖斯那样因为自己“长期不自律”而对自己失望透顶、内疚不堪的窘境,相反,从克利尔讲述的自己成为作家的经历看——

【在我人生初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作家。假如你有机会问教过我的高中老师或大学教授,他们会告诉你我的写作水平充其量只是平均水准,绝对算不上出色。在我开始写作生涯的最初几年,我每周一和周四都会发表一篇新文章。随着证据的积累,我的作家身份也在增强。我一开始不是作家。我的习惯使我变成了作家。】

这种身份的转变,依靠着高水平的自律和行为习惯上的优势(运动需要自控器,写作也需要自控力),是异常平稳顺滑的。

克利尔在写作上的成功,用盖斯的解释,只不过是下面实验结果的再一次展现而已:

【和动力不一样,意志力可以像肌肉一样得到强化。1999年,自控力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发现:和没有进行健身的学生相比,那些花两周时间磨炼意志力以改善体形的学生“在随后的自控力测试中有显著的进步”。另有一项研究发现:两个月的有氧运动训练为其他不相关领域内需要自控力的活动带来了进步。】

无论运动生涯还是作家生涯,克利尔身上体现出的自律性都远强于盖斯,他早就进入积极习惯的正向循环,对于真正普通人的无能无助“饱汉不知饿汉饥”是情有可原的。克利尔会怀着健身的强烈想法却最后只能狼狈地完成一个俯卧撑?克利尔会觉得半小时的锻炼像“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他恰恰是盖斯说的自控力优势从运动领域迁移到其他领域从而获得进步的人。

所以,克利尔的整个理论体系表现出一种背离普通人实际的精英气质,其突出表现——跟其他的精英说教如出一辙——就是直接作用于潜意识,用意识命令潜意识。


克利尔太天真,太精英了,这让他跟其他精英一样缺根弦,一根真正和普通人共振共鸣的弦。


天真而精英的克利尔构建的原子习惯战略,是一个——如前文所述——混杂着动力策略、自制力策略、他制力策略和微习惯策略的混乱的四不像体系。


克利尔对“欲望”“渴望”“快感”“吸引力”的强调,让他在论述中时时偏向大而无当的主流动力策略论,有时甚至走向动力论的登峰造极——

【有了充足的理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德国哲学家和诗人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有一句名言:“有足够理由活着的人几乎可以忍受任何生存方式。”这个说法包含了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重要事实。如果你的动机和欲望足够强大(也就是说,你为什么要行动),即使困难重重,你也会采取行动。强烈的渴望可以推动伟大的行动——即使阻力巨大。


好奇心总比头脑灵活好。积极性和好奇心比头脑灵活更重要,因为前者会导致行动。头脑灵活永远不会独自产生结果,因为它不会让你采取行动。促使行为的是欲望,而不是智力。纳瓦尔·拉维康特(Naval Ravikant)说过:“做任何事情的诀窍是首先培养对它的渴望。”】

对于动力论,我们知道,《微习惯》中已经做了充分而透彻的分析——它不是不好,只是不稳定,也很难改善,如在液体上盖房子一样,无法为建立积极行为习惯提供基础。把“渴望”提高到这样高处不胜寒的地位,宣扬“感觉有动力会让你行动起来”,这可能对精英和意志力强人有用,但对普通人一定是个大坑,而且是骸骨累累的万人坑。


结合克利尔也认同的“两分钟规则”,难道“折叠一双袜子”“系好我的跑鞋鞋带” 沉思一分钟”“读一页书”“收好一件衣服”是基于“渴望”采取的行动吗?不是的,这些行动实施起来并没有明显的收益,但你还是做了,因为它容易完成,此时你动用的不是动力,而是“克服可能来自感情创伤、缺乏自信、情绪糟糕或者精力不足的抵触情绪,进而采取行动的能力”,也就是意志力。你之所以能做到,是由于你的意志力相比这些微小的举动显得绰绰有余。


但当克利尔真的摆起意志力策略的道理时,同样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不管你的习惯多么有条理,总有一天你固有的生活节奏会被意想不到的事扰乱。世上不存在完美。你开始培养某种习惯没多久,意外不期而至。你病倒了,或者你不得不出差,或者你的家人需要你抽出更多时间陪伴。每当我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试着提醒自己严格遵守一条简单的规则:绝不错过两次。


假如有一天我错过了,我会尽可能快地接上。错过一次健身会发生,但我不会连续错过。也许我偶尔会吃一整块比萨饼,但接下来我就要吃健康餐。我不可能做得完美无缺,但我可以避免第二次失误。一个习惯周期结束后,我会紧接着开始下一个周期。初犯不会毁了你。真正要命的是随之而来的不断重复的错误。错过一次是意外。错过两次是一种新习惯的开始。赢家和输家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这里。任何人都可能有糟糕的表现、糟糕的健身安排或者某一天工作没干好。但是当成功人士摔倒后,他们会迅速爬起来。一个习惯偶尔被打断并不可怕,只要能迅速接上即可。】


这是在讲运用意志力使自己做到“天天保持好习惯”——底线是“绝不错过两次”。这里的矛盾性在于,克利尔明明指出“一个新习惯不应该让人觉得是个挑战”,如果真的贯彻这样的原则,那几乎不需要这样类似赌咒的意志力(如果真的“随之而来的不断重复的错误”,就只能说明是这个习惯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只能说明在克利尔这个四不像的战略体系里,“两分钟规则”只是一个补充性的局部的“小贴士”而已,其中仍然掺杂了大量的意志力因素(意志力消耗很大)。如果换做盖斯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盖斯会说:“你有一天没完成,没什么大问题。如果你连续两天都没完成,肯定是哪里出了什么问题。微习惯太简单了,不会连续两天都完成不了的。意外会有,但不会如此频繁。”

最后做个总结,《掌控习惯》对于习惯的意义和边际改进的阐述,是深刻、独到和充分的(这本书对现在的我也的确有所裨益)。它充满了有效的片段,但总体又矛盾重重。要想把其论述的体系付诸实施,需要自律性、意志力、自我效能感和正念觉知方面的初始值,从适用性上讲,我不认为它真的适宜于普通人。


小白翻身、屌丝逆袭,读这本书都可能劳而无功,因为它可以借助战略体系中的有效理论和方法,把你从1推进到3,但它很难使你从0跨越到1。


或许经过这样一番长篇累牍的比较,我们回过头来才可以更好地理解斯蒂芬·盖斯说过的这句话:


【微习惯策略是一个产出自我效能感的机器,重点是,你不需要任何自我效能感就能成功地开始行动,而你每天的成功会帮助你提升自我效能感。】

—-

编译者/作者:比特亮亮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