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区块链资讯 > 为什么比特币可能无法在比特币标准下生存(上)

为什么比特币可能无法在比特币标准下生存(上)

2020-06-05 等风的小胖 来源:区块链网络

为什么比特币可能无法在比特币标准下生存(上)

原文地址:

https://insights.deribit.com/market-research/why-bitcoin-might-not-survive-a-bitcoin-standard/


比特币允许用户在无需信任第三方的情况下存储和转移价值。但是,这些保证仅限于每个区块内的4400笔交易(如果算上一对多支付,会更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比特币的容量受到区块大小的限制。当前的区块大小限制是出于技术和激励兼容性方面的原因而存在的,这些原因不太可能很快消失。

有人认为您可以通过增加区块大小来扩展比特币。虽然这将允许更多的交易,但是这些交易的保证会更糟。因此,比特币通过排除超出安全容量限制的使用来保护其财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全容量限制可以扩展,例如通过闪电之类的附加层。

我想挑战这种传统,说比特币排除用户的能力比通常想象的要小。尽管比特币可以控制网络内部的用户数量,但它无法控制通过托管银行访问网络的用户数量。该银行层的增长超出了协议的控制范围,可能会增加比特币的系统性风险。

用户之所以采用托管银行,是因为它们在各个方面提供了较低的交易成本。这些可能包括更强的网络效应、更快的支付清算、法律追索权、更低的交易费,或者获得交易所或货币市场等金融服务。

当前流行的愿景是,未来的“比特币堆栈”将由不同的层组成,这些层在信任/成本图上代表着独特的点。如果较高层出现故障,用户可以撤退到较低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展示托管银行层如何为比特币带来系统性风险。那么,是什么推动了托管银行层的增长,最后是如何防止比特币出现负面结果。

托管银行层如何为比特币带来系统性风险

想象一下,未来有2亿人使用比特币,其中大多数人是通过托管银行层使用的。这些银行利用基础链作为同业结算网络。用户交易代表比特币存款的比特币借条。

这一安排的长期稳定性是谁对谁有筹码的问题。如果用户可以随时离开并前往竞争对手(包括系统的无需信任层),托管银行系统将受到控制。但如果用户被锁定,那么权力就掌握在银行(也就是政府)手中。用户是否被锁定取决于系统的退出成本。

人为退出成本

当各国政府可以介入并取消比特币的可兑换性时,这可能被视为将系统的退出成本推高至无穷大。政府可能会发现很难控制网络层本身,但在这个例子中,他们根本不需要这样做。他们已经控制了银行。

这就是发生在1933年美国公民的黄金和1971年美国国内其他国家黄金上面的情况。

如果可兑换性被取消,根据达里奥的长期债务周期图,比特币完成了向法定货币的过渡。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用户可以在协议级别“UASF”或以任何其他方式响应的情况,因为比特币标准的规则仍遵守比特币协议的规则。用户让它成为一个政治问题,现在需要一个政治解决方案。

有机退出成本


在实践中,甚至政府可能不必取消比特币的兑换性,因为退出成本可以有机地增长得非常大。

以银行挤兑为例,所有2亿人,或者至少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想离开银行系统,沿着堆栈向下移动到更无需信任的层。他们中的一些人可以成功地实现过渡,但他们将成为拍卖的获胜者,拍卖的交易费将提高到数千美元至数万美元。其余的将留在更高层。

如果较高层相对于较低层的容量增长得太大,人们将失去向下移动的选择权。由于用户发现自己被永久锁定在更高层,政府可以安全地在系统中实施各种税收或规则更改。

(本文为翻译转载,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原文地址:https://insights.deribit.com/market-research/why-bitcoin-might-not-survive-a-bitcoin-standard/)

EOS Cannon往期好文精选

1、货币的未来可能是可自由支配的(下)

2、使用总线因素检测加密货币中的单点故障(下)

3、洪水过后的BTC(下)

4、Layer 2解决方案的投资现状(下)

5、“囤币党疯了” ——自2018年以来,比特币供应量的64%从未动过

6、区块链安全的洋葱模型–第一部分(下)

7、美元加密货币与欧洲美元银行业务的发展(Part 3)

EOS Cannon

社群官网:https://eoscannon.io

官方twitter:https://twitter.com/cannon_eos

—-

编译者/作者:等风的小胖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