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行情分析 >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

2019-12-18 面包不超人 来源:区块链网络

提到“乡土”,你会想起什么?是“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的思乡之情化作的浓郁惆怅,还是“人长两只脚,就是要离开故乡;人有一颗心,就是要思念故乡”的矛盾心理?

如果把“乡土”的概念,从小小的“家乡”挪开,变而为“中国”,你又会有怎样的联想?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还是炊烟袅袅的村庄?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你又了解多少呢?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根据当初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整理而成的。这些文章尝试回答了一个问题: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乡土中国》整本书很薄,仅有八万字,但内涵却十分厚重,这是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

他在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乡土中国》一书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这本书出版于1948年,虽然社会变化翻天覆地,但书中内容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01

在书的一开始,费孝通先生就写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他建议我们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因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那么,究竟什么是“乡土性”?又为什么说乡下人是“土气”的呢?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说到:“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乡下,“土”是人们的命根。

中国自古以来,在数量上站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土地”是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习惯在远离故土的时候,将一抔故土带入行囊。由此情景,足以见得“土”在我们的这种文化里所占的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中国是依靠农业发展起来的国度,这个民族注定和土地分不开,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

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可以择地面而居,迁移无碍;但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地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半身插在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而这,便是乡村社会的特性之一。

02

除去“土”,在很多城里人的眼里,乡下人或许还是“愚”的。

有人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病”和“贫”是有客观的判断标准的,但是说乡下人“愚”,又是依据什么呢?

费孝通为我们解释了这一现象:有的人说乡下人愚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为“文盲”,但这只是知识不足,并不是“愚”,因为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乡土社会的本质所造成的。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的汽车连续摁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这是愚吗?

如果说这是愚的话,那么当一位城里来的小姐看着田里长的苞谷,却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这是不是也可以算作一种愚的表现呢?

所以说,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这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我们并不应该将其定义为“愚”,这就好像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文字也是一个道理,乡村孩子在生活中没有机会接触太多的文字,乡村部落的生活也不需要太多的文字,因而乡下人往往不善于识字。

03

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总是移动的。因此,相对于城市,乡下的流动性会更小,这样就会产生一个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

在这样的社会中,经验的获取更多来源于传递或传承,正如书中写道:

“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板子里演员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时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

对于这种传承性的经验来说,语言的作用远远大于文字。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而这种询问往往是通过面对面的亲密接触,通过口口相传来完成的。

所以说,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必要。

因此,我们并不能仅仅因为乡土社会中乡下人拥有的知识量少,就判定其为“愚”。

当然,费孝通先生所写到的是1947年左右的中国。如今,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基层已经发生了变化,文字也下乡了。在今天,无论是乡下还是城市,人们的平均知识水平都直线上升,但是当年先生所说的道理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

“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而且这种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04

除去“土”、“愚”,费孝通提到,在当时的乡村工作者看来,乡村还有一个问题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句俗语。

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的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

普通人家把垃圾往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向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明知有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却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如果你问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做,那么他们多半会回答——这种小河是公家的。

在很多人眼里,公家的就意味着可以占便宜,意味着只有权利而没有义务。

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因为谁看不惯,谁就得白侍候人,到最后反而连半声谢意都得不到。于是像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但是,我们一直在说私,那什么是私,什么又是公呢?我们常常说的“自家的”和“公家的”又是怎样划分的呢?费孝通通过中西社会的不同例子,为我们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点。

假设有一个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知道要和他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吗?

如果是在西方,这是很明确的。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但是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的,因为在我们的用字中,这个“家”字可以说是最能伸缩自如了。

“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由此看来,自家人的范围在我们的语言环境中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方的格局是不相同的。

如果说,西方的格局是一捆一捆的柴,那我们的格局更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这就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著名的“差序格局”。

那么,差序格局之下,中国的乡土社会又会有怎样的特性呢?

下期继续。。。

—-

编译者/作者:面包不超人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