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行情分析 > “大脑是我的一切,华生。身体只是附件而已。”

“大脑是我的一切,华生。身体只是附件而已。”

2020-01-11 比特亮亮 来源:区块链网络

“大脑是我的一切,华生。身体只是附件而已。”《微习惯》中恰到好处地援引阿瑟·柯南·道尔这句话,隐含的道理就是我们一切的身动、行动,都是源自大脑。作为对大脑工作原理阐析的脑科学,是我们研究人类行为的出发点。

相比于其他胡拼乱凑的习惯养成类书籍,《微习惯》一书最为人称道的地方正在于:从谨严的脑科学原理出发进行逻辑表达。这是众多心灵鸡汤型的讲“习惯”的书望尘莫及的。

脑科学的部分也就是“大脑的工作原理”的部分,绝不是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噱头,它是《微习惯》整个论述结构的奠基的部分(这是它为什么紧跟第1章“微习惯是什么”作为第2章出现的原因)。而对于微习惯策略的学习与践行来说,了解人类大脑也的确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因为“对大脑的了解能显著促进新习惯的形成”,原因是“掌握了这个知识,你就能运用高级策略了”——可见,脑科学原理是微习惯策略的科学基础和有效性基础,脱离了脑科学的运用和支撑,微习惯就真的会成为一个“古怪”的神秘主义的经验体系。

《微习惯》对脑科学的梳理和运用,从何切入、从何起步呢?从化繁为简的分类开始。

说到脑科学原理,一方面,“大脑的许多系统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神经科学“只给了我们看到一个巨大谜团的冰山一角的机会”;另一方面,“爬行脑、情绪脑、智力脑”或“鳄鱼大脑、猴子大脑和人类大脑(前脑额叶)”作为非常流行的说法,本身已经是对大脑结构的有效简约。但斯蒂芬·盖斯不为所动,他还是做出了一个适宜于微习惯系统说理的更简洁的二分体系。

作者在第2章一开始就如是说道:

【在这一章里,我擅自把大脑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潜意识部分和意识部分。大脑由许多部分组成,远比这种分法更复杂,但对我们的目的来说,这种分法已经足够了。】



“潜意识部分与意识部分”(还可以换个说法:“被动部分与主动部分”),这种二分法本身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做法,也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做法。之所以说是实用主义的,是因为这种二分足以指导我们建立科学的习惯养成策略;而之所以说“足以”,是因为习惯的养成所涉及的核心,不外乎:以对利益的辨明为前提(意识),以重复为手段(潜意识),最终克服抵触和阻力(潜意识),实现行为改变(习惯形成)。“潜意识和意识”的二分,的确足够用来解释和指导习惯形成这件事情,当然,这种化繁为简绝非信手拈来,是要经过大量钻研、甄选的工作才能做到举重若轻的表达的。

于是,所谓的学习和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重点便在于:

【了解大脑的主动与被动部分(即意识和潜意识的部分),以及二者如何配合,最终塑造了我们的日常行为。】

换言之,我们学习脑科学原理,最重要的目的在于为行为变化和新习惯建立这件事情从大脑内部寻找脑科学的或脑生理科学上的支持。

主动与被动部分(意识和潜意识的部分)对应大脑里的两个核心角色:负责理解长远利益和结果的前额皮层,和负责识别并重复模式的基底神经节,这二者分别被斯蒂芬·盖斯称为“聪明的管理者”与“愚蠢的重复者”,它们是我们认识和阐述习惯改变原理的“两个关键工具”。

斯蒂芬·盖斯援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样比较道:

【我很认同心理学家大卫·诺维尔(David Nowell)博士总结前额皮层和大脑其他部分区别的方式,他表示,前额皮层以外的其他所有部分决定“是什么”,而前额皮层主要决定“可能有什么”。

让大脑的其他部分喜欢上前额皮层想要的东西,是建立新习惯的唯一方式。是前额皮层在抵抗巧克力蛋糕的诱惑(但愿真能抵抗住),想学法语,希望身体健康,希望有一天能写一本书。它是大脑的意识部分,你会把这部分看作“你”。可问题是,它容易疲劳。也许更准确地说,因为它的功能太过强大,所以会消耗太多精力,让你感到疲劳。而且当你疲劳时(或者像之前说的那样有压力时),掌管重复的部分就会接管大脑。 】

“让大脑的其他部分喜欢上前额皮层想要的东西,是建立新习惯的唯一方式”,这一表述已经清楚表明新习惯建立的最终路径,是让大脑其他部分(在二分法体系下,其实就是指基底神经节)与前额皮层实现协通。对人类而言,对于“长远利益和结果”的思考和辨明,并不是难事(谁都知道健身、写作、学习外语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难就难在怎样让基底神经节这个“愚蠢的重复者”也能“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跟上前额皮层的趟。

为什么说“六亲不认”?因为基底神经节只认“重复”这个死理,它“会抓住你扔给它的任何一种重复行为”,但除此以外它什么都不认!

于是,直截了当的说,新习惯的建立,最最重要的在于“摆平”基底神经节。而搞定基底神经节,最最重要的是牢记“重复就是(潜意识)大脑使用的语言”(这是作者为什么说要读者把这一观点“渗透到大脑最深处,永久保存在那里”的原因):

【基底神经节意识不到只有人类才有的高层次目标,但是它可以高效率地重复模式,节省精力。所以,即使不像前额皮层那样“聪明”,它对大脑也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重要性。而且一旦我们训练基底神经节自动完成积极行为,我们真的会爱上这种感觉。 】

认识到基底神经节代表着以“重复”为语言的一套“高效节能”的自动化行为机制,瞬间就可以翻转我们对顽固的大脑的感受——由恨转爱,翻转我们对大脑这种运行机制的评价——由“不合理”到“巧妙”: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都运行着这种机制。刚开始,它的设计听起来并不合理——聪明的前额皮层不如没有思想、一味重复的基底神经节有毅力,可是一旦你学会如何运用它,这个设计事实上相当巧妙。聪明的弱者怎么能打败愚蠢但强大的对手呢?给你个提示——不要靠蛮力。这一点你肯定已经知道了,也许因为你回想起了自己想靠蛮力或意志力让意识控制潜意识的失败经历。答案当然是运用聪明的策略来克服前额皮层天生的弱点。】

聪明的习惯养成方式,自然是从对抗(用蛮力)到顺遂(运用策略),看似风淡云轻、顺理成章的逻辑表述,背后却不知蕴藉着多少“失败经历”的心酸沮丧。作者在书中另一处有一段话这样讲:

【权宜之计一般都不可行,可是你已经和大脑对抗10年了(有人甚至更长),一个能让大脑认同的策略显然会不一样。只要改变的策略和知识得当,以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会变得完全可能,而且简单明了,这就好比要打开一扇锁着的门一样——只有拿对钥匙才能轻松打开。】

在大脑二分法的解释体系下,“改变的策略和知识得当”,核心问题便是“我们该如何运用这两个大脑元件,才能让自己做任何事时都持之以恒呢?”

也正是在大脑二分法的生理科学基础上,我们对于“普通人的潜意识完全未经训练,主导了前额皮层,因为他们试图一劳永逸地改变不易调整的大脑,从而耗尽了精力”这样的“大坑”,对于盖斯所讲“基底神经节不屑于‘防御’微步骤,它只会对抗剧烈变化。通过慢慢变化,而且一次只迈进一小步,你就可以按照大脑的规则行动了”的策略依据,对于盖斯如下所说的微习惯策略正确作用于拓宽心理舒适区的机理才会有了然于心的认知和信念:

【通常人们处理此类变化的方式是投入,采取“只要能成功怎么做都行”的策略。这就好像你全力冲刺到舒适区外面,拼命挣扎着想留在那里,这时你的潜意识就会说,“有意思,可这么剧烈的变化真让我不舒服”,然后,当你的动力和意志力不足以支撑你停留在那里时,潜意识就强迫你回到圆圈里面。

而微习惯策略就像走到圆圈的边缘,然后向外迈出一步。这是一个相对不舒适的地方,但因为你知道走一步就可以回到舒适区里,所以差别不会很明显。也许在前几次尝试时,你可能会退回舒适区里(在只实现了微目标后)。可当你继续向圆圈外走去时,你的潜意识就会逐渐适应,接下来你的圆圈就会拓宽(我指的是微习惯开始形成)。与前面例子中的全力冲刺不一样,这种拓宽能永久改变你的舒适区的界线,靠的是微习惯的力量。我希望你在向外迈出第一步后有继续向外探索的强烈冲动,即使你没有这样的冲动,最终也会养成向新行为迈出第一步的愉快习惯。在该领域,它可以充当进一步行动和个人成长的最佳基础。】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无论通过李笑来常讲的“骑手、白马、黑马”(分别代表理智、情绪、直觉)三层大脑认知还是斯蒂芬·盖斯所讲的“前额皮层”和“基底神经节”的两层大脑的认知,背后都隐藏一个“细思极恐”的真理——不只有一个“你”(或者说不只有一个“我”)。

斯蒂芬·盖斯说:“(前额皮层)是大脑的意识部分,你会把这部分看作‘你’”,以及正确的习惯养成方式是“从与大脑对抗变成与其合作”;李笑来说“你的脑子里有三个你,分别是车夫、白马和黑马。更关键的地方在于,这三个你之间,必须相互是朋友,而非仇人或者敌人”,这些脑科学的当代通俗演绎,与禅宗参话头“我是谁”一定是有着相通之处的,而无论是盖斯说的“与大脑合作”还是李笑来说的“一定要好好做自己的朋友”,都是一种有条件或清明地顺遂乃至“喂养”自己的心性策略。

一念行者有一首精彩的禅诗《有一种修行,叫喂养自我》:

【每个人的眼睛都是上帝看这世界的一个窗口,
如果一个小姑娘对你说你很美,
那是上帝透过她看见了你,并说你很美。
上帝说你很美,你就的确很美,
接受这赞词,享受这赞词,给自我一个吻。

赞美是自我的甜食,是自我的爆米花,
你可以喂养你的自我,就像喂养一个宠物。
在很多家庭,人们喜欢喂养各种各样的宠物,
为什么你不能喂养你的自我——这个你内在的、真正的、几乎跟随了你一生的宠物呢?

你可以喂养你的自我,但清楚它仅仅是宠物,
你可以把宠物当成你的家庭成员之一,
但了解它仅仅是内在的家庭成员之一,不是国王,也非王后。
它没有统治权,它仅仅被宠爱。

你可以训练你的宠物狗或猫,为你拿东西,给你看家,为你服务,
你也可以训练你的自我做同样的事,而且做的更好。

修行的常常把自我当敌人,当犯人,
或当需要戒备或防备的人,
不,把它当宠物。
如果你家离养了狗,又养了猫,
现在你有三个宠物了——
狗、猫和自我;
把你的自我和你宠爱的狗或猫一样看待。

你常去到宠物店里买狗粮和猫食,
但自我的食物在哪里?
它在社会人群中,在亲朋好友或陌生人的口袋中,
它是认同、赞美或爱。
当自我食用这些食物而感到快乐,
注意到那就像你的狗狗或猫咪香甜地使用它的狗粮或猫食。

有时自我的食物是悲伤、痛苦或沉溺的情绪,
当自我食用这些食物时是它病了,
就像你的狗狗或猫咪病了得了异食症一样。
注意到这点,也不必夺下它的食物,
了解、看住和照顾即可。

人们的自我是被喂养大的,
从前你喂养它但你不知道,因而它也似乎成了你生命的主人。
现在你仍需继续喂养它,但作为你的宠物。
喂养自我可以是一个修行者很重要的工作,
你必须小心翼翼并充满觉警。

对有人来说,喂养自我是一种修行,
你必须用对待老虎的觉警和对待宠物的爱来进行。
亲爱的,你不必打压、去除、防范或敌对你的自我,
你可以喂养它,喂养它,像喂养一种老虎和猫交配而有的新型宠物。

喂养自我是一种修行,
比起反对、打压或去除自我,养育自我更不容易,
那就像养虎和与老虎生活在一起的训虎师的工作一样,
他的重点是养虎不为患,养虎益于人。

事实上,
自我是一种假装的老虎,一种猫充的老虎,一种猫牌的老虎,
你不必真的害怕它,
假装害怕它,以此当作修行。

有关自我的修行——
去除自我的修行,像出家人的修行,
喂养自我的修行,像在家人的修行,
如果你做过或做了去除自我的修行,
试试喂养自我的修行吧,那是别样的对心的锻炼与训练。】


微习惯不同样是一种“喂养自我”的修行吗?

—-

编译者/作者:比特亮亮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