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行情分析 > “把樊登老师的微信推给我,我也想上”——一场在想象中脑高潮的辩论

“把樊登老师的微信推给我,我也想上”——一场在想象中脑高潮的辩论

2020-01-14 比特亮亮 来源:区块链网络

《掌控习惯》的着眼点是:身份塑造习惯。作者指出:

【正确的做法是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借助于这种方式,我们的着眼点是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作者看来,“改变习惯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关注你想要达到的目标,而是你想要成为谁。”这甚至成为当之无愧的“原子习惯”体系的起点,如克利尔所说:

【身份改变是习惯改变的北极星。本书的其余部分将手把手教给你怎样让你自己、你的家人、你的团队、你的公司以及你期望的任何地方培养良好的习惯。但我们真正要问的是:“你是否正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人?”第一步不是什么或如何,而是谁。你需要知道你想成为谁,否则,你对变革的追求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这就是我们从这里起步的原因。】

这里呈现了詹姆斯·克利尔和斯蒂芬·盖斯之间第一个原则性的重大分野:《掌控习惯》的逻辑起点从自我期望出发,改变身份,那么《微习惯》的起点是什么?


是人的劣根性。

《微习惯》的出版后记里下面这段话,其实总结得非常到位:

【斯蒂芬·盖斯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宅男,既没有耀眼的履历,也没有高薪的工作,他只不过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拥有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现状,和喜爱享乐、逃避改变的自然倾向。】

在思考和体系构建的起点上,克利尔和盖斯之间出现巨大差别,甚至可以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认知和判断:克利尔认为我们应当首先通过对于“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追问,实现身份认知上的蜕变,从而卡开启“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的光明大道;盖斯呢?很简单,他认为人的自然倾向正是“逃避改变”。

以我对盖斯的理解,对于克利尔这套“起点”演绎,盖斯只会给出这样的评价:

看上去很美。

事实上,思考起点的不同奠定了克利尔和盖斯习惯养成理论所有差异的根底。

这些差异的最底层是什么呢?是人们不会根据利益层面的思考来改变感受、改变行为。

我们假想一场克利尔和盖斯之间的辩论:

克利尔:改变习惯之举颇具挑战性,原因有两个:(1)我们没有找对试图改变的东西;(2)我们试图以错误的方式改变我们的习惯。


所以,目标不是阅读一本书,而是成为读者。目标不是跑马拉松,而是成为跑步者。目标不是学习一种乐器,而是成为音乐家。你的行为通常反映了你的身份。你的所作所为表明你相信——无论是有意识地还是下意识地——自己是哪种类型的人。研究表明,一旦一个人完全认同自己身份的某个特定方面,他们就更有可能如此这般地行事。

阁下以为如何?


盖斯:很多人难以改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雄心勃勃,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为求改变而勉强自己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这就是欲望和能力不匹配。如果您认为人类能仅仅根据利益改变内心的欲望,那么您就太不了解人类的感受有多强大、影响有多大了。事实上,我们很难靠想法来改变感受。


按照阁下的说法,如果我们找对了试图改变的东西应是身份而非结果或过程,并以改变身份(实际上是改变行动体系背后的信仰体系)的方式来改变习惯,就能攻克习惯改变这个难题。那么请问,完成改变信仰体系这个艰巨任务,动力从哪里来?当有人陷入懒惰旋涡不能自拔——当然,阁下冲进过ESPN学术全美队,您可能不能想象,有人是连床都没有勇气下、连放下手机的力气都没有的——他从哪里来的动力和意志力去改变身份信念?

克利尔:内在激励的终极形式是习惯与你的身份融为一体。说我是想要这样的那种人是一回事,而说我本身就是这种人则是另外一回事。


你越是以自己身份的某一方面为傲,你就越有动力保持与之相关的习惯。如果你以自己的一头秀发为傲,你会养成各种习惯去呵护和保养它。如果你以自己发达的二头肌为傲,你会确保自己永远不会放过锻炼上身的机会。如果你以自己织的围巾为傲,你会更有可能每周抽出几个小时用于编织。一旦涉及你的自豪感,你就会尽心尽力地保持你的习惯。


盖斯:自尊、自信都是随着成就感的累积随后建立的,而不可能是先导性的。我所关心的以及我们讨论的,仍然是第一推动力的问题:当一个人陷于懒惰、恐惧或者浪费时间这样的被动坏习惯时,改变行为背后的价值和信仰,显然是大幅超出他的舒适圈的事情,你说的身份改变与行为改变互相构成正反馈,我认同,但就连做最一般的决定都要消耗意志力,更何况“身份改变”这样的决定,当一个人意志力本就不足,你用什么力量把他一把推出舒适圈外?你撸猫吗?


克利尔:这是个什么鬼问题?撸不撸猫跟这个有关吗?我方再次阐述一下“原子习惯”的理论基础:一种行为重复的次数越多,与之相关的身份就越是得以强化。事实上,身份这个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单词essentitas,意思是存在,以及identidem,意思是反复。你的身份实际上就是你的“反复存在”。


盖斯:(鼓掌)精彩!词源学的解释很高级!但这跟我所说的“重复就是(潜意识)大脑使用的语言”其实是一个意思。这样说就更清楚了,如果您认为通过改变身份就能改变行为,就是认为用意识直接命令潜意识,或者说用前额皮层直接命令基底神经节是可行的。您知道基底神经节是个多么“愚蠢但强大”的对手吗?对普通人来说,用意识来控制潜意识的失败经历还不够多吗?您怎样让一个自我效能感本来就很低、本来就总是无法兑现自己对自己的承诺、本来就心灰意冷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到哪怕并不难的积极行为的“失败者”,去下狠心一举改变自己的身份认知和信仰系统?认为通过思考来改变身份,通过改变身份来塑造行为,这太天真,太精英了。


克利尔:你说我天真?


盖斯:嗯哼。除了心理暗示和动力鼓舞外,我看不到实际作用。你把身份改变作为行动改变的起点,但在我看来,这个起点的门槛太高了,对于自我效能感差的人来说,这只能成为此前无数失败的“无法激发动力的经历”和“轰轰烈烈的意志力大战”的新增部分,在我看来,微习惯(Mini Habits)的门槛特别低,所以你可能再也不用体验失败了。而你永远不会失败时,就会很容易赢得胜利。久而久之,你的潜意识思维会发生变化,然后再从潜意识思维出发改变行为会更轻松。


也就是说,身份这种潜意识思维应该是随着微小成功的体验积累自然形成的,这样的身份改变才是现实的,才能在随后发挥你所说的改变行为的效果。但它是结果,不是原因,更不是起点。


这种错误认知是不可能符合绝大多数普通人实际的。您这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何不食肉糜,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您自称普通人,但其实和普通人身处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克利尔:我的《掌控习惯》可是《华尔街日报》畅销书、《今日美国》畅销书、《出版人周刊》畅销书、《快公司》(Fast Company)2018年7部最佳商业书籍之一、《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的2018年最佳自助书籍之一,我还上过樊登读书会!


盖斯:把樊登老师的微信推给我,我也想上。

—-

编译者/作者:比特亮亮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