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新闻观点 > “你根本无需改掉拖延症就可以变成一个高效的人”

“你根本无需改掉拖延症就可以变成一个高效的人”

2020-01-21 比特亮亮 来源:区块链网络

所谓“结构化拖延”的核心特征呼之欲出:那便是利用不想做重要事务A+的心理,顺势去做完那些排在任务列表靠后位置的A和A-的事务。怪才佩里这样解释道:

【每位拖延人士,都会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往后拖。结构化拖延法则正是一门关于如何利用这一消极特征、让它为你服务的艺术。在这个概念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拖延不等于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做。爱拖延的家伙们极少什么都不做,他们的确会做些略微有用的事,比如做做园艺啦,削削铅笔啦,画个重新整理文档的简图以便自己有空时去收拾啦什么的(这里可以插入科学松鼠会成员0.618在该书序言中的解析:“结构化拖延法的核心在于抓住了人类渴望及时行乐,对未来充满理想却又害怕无聊的特点。”——笔者注)。为何拖延者们愿意做这些呢?因为做了这些,就可以不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事。而如果他们的待办事项里只剩下“削铅笔”这一件,那么天底下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促使他们拿起削笔刀了。拖延人士完全可以积极有效地处理一些有难度、时效性强的重要任务,只要他们可以借此逃避做更重要的事。】

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做法的具体如何操作?继续听佩里教授给你讲:

【结构化拖延法正是利用了拖延者的这种心态,为某人必须完成的那些任务梳理出一个结构来。你把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按重要性列个清单,在脑子里想想也行,或者专门写下来也可以。你甚至可以称之为自己的“优先级清单”,把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排在最前头,但也要有些其他值得一做的事位列其后。于是,完成后边这些任务,就变成避免去做清单最上方的任务的一种手段。借助于这种排列得当的任务结构,拖延人士就变成了有用的人!事实上,他们甚至还能像我一样赢得“做事高效”的好名声哩。】

佩里的确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这位仁兄的“拖延症”可真的不是表面上说说,他是一位“表里如一”的“资深拖延者”,比如他的这本小册子《拖拉一点也无妨》就足足被他拖了15年才面世;但另一方面,他利用这种结构化拖延术又的确做到了许多重要的绩效产出,如科学松鼠会成员0.618在序言中给他的称谓,他的确可称是“有拖延的习惯”的“高效能人士”,一位当之无愧的“高产的拖延者”。

佩里对自己最初领悟到“结构化拖延”真谛的下面这段文字的讲述,让我马上联系到斯蒂芬·盖斯讲他的“黄金俯卧撑”、斯蒂芬·达尼尔讲他领悟“边际改进”的行动方式、詹姆斯·克利尔讲他通过良好习惯从重大事故中成功恢复、攀上高峰……这些讲述之所以动人和令人难忘,就在于具有真实的人生质感和温度,以此为基础的理论总结也往往更让人信服。

【我在完美理性跟前最显著的失败,就是做事爱拖拉。在1995年,由于没能做成某个我本该去做的项目,我开始觉得自己真是个窝囊废。可随后我领悟到了某些东西。总体而言,我这个人的声誉还不错:干成了不少事,对自己供职的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也算颇有贡献,在哲学领域也稍有建树。这真是个悖论。于是我没有着手去做那几件本该完成的要事,而是琢磨起这个谜题来。我发现,我这个毛病属于“结构化拖延”(structured procrastination),这说法是我自创的,意思是:由于没有做某些事,从而做成了不少别的事。我写出那篇短短的文章之后(就是本书的第一章),自我感觉立刻好多了。】

从以上所引的佩里的三段话里,我们总结“结构化拖延法”的几个要素(其中也包含对这一方法的基本评价):

第一,利用拖延症的消极特征,也就是“做了这些,就可以不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事”的消极心理,拖延者可以顺势去积极完成那些“有难度、时效性强的重要任务”(其实是次要任务);

第二,对于拖延人士,这一方法在心理层面的作用在于自我减压和自我引导,是运用思维方式转变从焦虑、自责的消极情绪中实现自我拯救,改善拖延者的“自我感觉”,避免自我效能感被击溃;

第三,从最为积极的角度讲,运用“结构化拖延”,“你根本无需改掉拖延症就可以变成一个高效的人”(0.618语),它有可能产生提升拖延者的自信和行动力的积极效果;

第四,这一方法的效用仍然建立在“行动”上,利用这一高效拖延法的拖延人士,一方面仍然在拖延,另一方面却展开了至关重要的能产生效能的“行动”——尽管是不彻底的有偏向的行动;

第五,尽管有效能产出,但正如佩里所言,他的这套言说“是想让结构化拖延者的自我感觉好一点儿,而不是把他们改造成不拖延的人。”这个方法是一个出其不意、富有创意的以“积极逃避”为核心的行动方案,但它本质上仍在逃避,它只能不彻底地缓解拖延问题。

二、有偏向的行动
比较《拖拉一点也无妨》和《微习惯》,我想从两本书中均隐含的同一个关键词“行动”入手。(如果说有两个关键词,那就是“压力”和“行动”)

“行动”是“微习惯”的关键词,这是毫无疑问的。在微习惯的内涵上,“每天都要重复这种小到不会失败的行动就是微习惯策略的关键所在”;在微习惯的外延和适用上,“你可以把这些技巧用在任何你想展开行动的地方”;在微习惯的指导思想上,字里行间我都能读出一种支撑性的信念,叫做“只有行动才算数”。

【微习惯策略的精髓便是摆脱高期待值等外在条件的无形限制与心理压力,让自己一身轻松地行动起来。只要开始行动,你便有机会做得更多,当行动成为习惯时,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曾经觉得可望不可即的目标。】

可以说,无论是微习惯还是“结构化拖延”,都是“压力”下的“行动”策略。这是二者能互相比较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面临压力,微习惯策略是“以柔克刚”,通过把任务分解、把目标索性降到最低,从而把抵触情绪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卸掉压力,并且通过行动开启积极的正向循环;“结构化拖延”策略是“借力打力”,偏转压力的方向,把她从一种纯粹压迫性的力量,转换成一种具有生产能力的积极的力量。

—-

编译者/作者:比特亮亮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