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区块链资产 > 解析“中国背景公链” 从技术和白皮书再到产品和生态

解析“中国背景公链” 从技术和白皮书再到产品和生态

2019-11-09 JesseLIU 来源:区块链网络

作者:本体市场总监 Jesse LIU

近期在美国出差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感悟颇多,这篇文章写于旧金山飞往芝加哥的航班上,断断续续,思绪万千,今天终于将思路整理完毕。

XIc55dr11wvtSHxYCIl6Q6dSXq5uVoH17pObaZ0T.jpeg

在旧金山有一周的时间,参加旧金山区块链周后,我陆续拜访了很多企业,通过与各区块链负责人的见面和沟通,让我对自己所在的团队、所做的事情和所处的整个行业有了更多的想法,在这里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些洞见。

“技术+白皮书”

关于“技术和白皮书”这个话题,我一直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此次旧金山之行,是我首次代表本体,也是第一次以区块链从业者的身份到访美国。来之前我和大部分人一样,此前听说过很多关于美国项目的传说,心中充满着无限憧憬,想要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论。这些舆论有的来自行业媒体,有的来自知名KOL,也有的来自部分“崇洋派”。作为一个市场部的负责人,我其实能够理解部分媒体和大号宣扬海外项目的做法,受到利益驱使无可厚非。而对于一直信奉眼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我来说,我此次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看看是不是真的如传言中所描绘的那样,至少我一直对本体自身技术实力深信不疑。

不夸张地说,本体可以说是业界首批脚踏实地完成白皮书的项目之一。据了解,以太坊的白皮书尚未完成,何谈世界计算机?所以,完成白皮书这一点上,本体就已经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况且,我们还在主网上线一周年(2019年6月30日)发布了白皮书2.0版本,明年的纪念日,我相信我们将呈现更多新的技术,兑现更多曾许下的承诺。

1PLyJdfB4fgPP94C6irOgwdEWBzd3K2p18uqKslH.jpe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谈到技术,需要关注两大方面:

1. 技术的可拓展与创造性;

2. 技术的开发和实现能力。

单纯从技术的可拓展与创造性这个角度来说,海外项目确实会具备比“中国背景”的项目较为明显的优势,这其中包括几个原因:

·团队成员的教育环境和背景

在海外教育体系成长的学生,其创造性优于中国式教育;

·项目目标更加单纯直接

海外团队并不是非常在意短期内是否能取得盈利,他们的融资能力和技术创造能力直接挂钩。投资人希望看到的是革命性与颠覆性的技术观点的提出,并不将实现能力和周期作为第一考虑的要素。但“中国背景”的项目的融资能力却主要依靠短期内的变现能力。投资人把项目的变现能力和是否可以持续投资紧密挂钩,这样一来,项目团队很难有精力和能力进行不断创新。说通俗一点就是,可以满足温饱生存下去就已经很不错。

·社群成员的认知水平

普遍看来,海外项目在社群协作上的表现更加优异。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那样,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所关注的领域不尽相同。如果能够把这些需求有效提出,并对症下药给出解决方案,首先在社群内部加以完善,一定程度上将大幅度提高技术的创造性。不倾听社群的声音,一味地闭门造车,并不能获得建设性的idea,反而会哗众取宠。

另外,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说,在中国整体大环境没有鼓励和提倡区块链技术之前,很多从业者可能无法很好地去钻研真正的技术,或者在探索过程中内心非常纠结,甚至相亲的时候可能都不敢说自己是区块链工程师。这也造成了大面积的优秀人才无法加入“中国背景”的项目之中,造成了很多项目拓展性不足。现阶段的利好或许能够改变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对此拭目以待。

国内社群的反馈一直以来与数字资产的价格有着极强的关联性,也导致了真正有技术的团队或开发者的信心不足,没有足够的自信去证明自己的技术比更多人强。

·民间舆论导向

虽然我前面提到,行业媒体和KOL的舆论导向,一定程度受到利益驱使,对某些海外项目的宣传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站在更高层面上来看,这样做则会打击更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无形中建立起鸿沟,让有技术水平的人不愿意进来,需要更先进技术的人也无法出去。如此一来,中国背景的项目都在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渐渐死亡。对于这类过分鼓吹海外项目对的媒体和KOL,我认为也不是非常有必要去说服或试图改变,毕竟,你可能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谈到技术开发和实现能力,我将以本体为例来说明。这里不是打广告,而是因为我对本体了解得非常充分。和美国等海外地区的项目对比,本体有很多地方会让你眼前一亮。

1. 本体的双通证体系,其实是最早的Staking模型,而且相比之下是最合理的一种。但仍然有很多社区伙伴了解的不够透彻,因为市场宣传力度和范围都不够;

2. 本体的分片技术(Sharding),在全球项目中最早一批完成设计并发布测试网。据了解,比以太坊要更早完成,可能也有很多人不够了解。听说Zilliqa尝试了很久也没做出来,可能还有人对QuarkChain了解多一些,还是我们的市场推广没有做到位;

3. 本体的跨链,在本体的最早的白皮书就已提出,也早于现在的几个所谓“明星项目”Cosmos和Polkadot,而且本体的测试网是全球首个发布。可以关注一下同期项目Cosmos和Polkadot的完成情况。归根结底,本体这些成果没有为大部分人所知道,还是市场部没有宣传好。

另外,我在和很多美国投资人沟通的时候,很多人传递出的观点都是,如果美国的“明星项目”能有本体这样的技术实现能力和落地能力,那可能区块链还能将成型的周期缩短3-5年。相较于网络热议的“996”的工程师工作节奏,很多人对美国技术开发人员的工作时间羡慕不已——上午11点上班,下午4点30下班,且收入颇丰,说实话这也着实让我有几分羡慕。

话说回来,如果市场宣传更进一步,本体从纯技术角度来说占据着突出优势。未来,如果本体团队在研发上进行更合理的布局,相信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当然,这其中市场宣传要同步跟进,才能够让更多人最快知道最新技术进展,才有更多灵感碰撞与驱动力。

RnqSo1KP8UiBGnJuci0YCoLstDmZQXkuxEj8PF44.jpe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技术角度来看,本体基本上征服了美国大部分投资机构和投资人。这也让我对正在进行的高校行抱有非常高的期待。

“产品+生态”

这个小标题其实让我感到非常矛盾,但还是要说一说。

·关于产品

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有没用一款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落地产品。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不仅是合规和硬件问题,大部分现有团队中产品负责人的思路比较滞后,还需要时间去激活。预计在未来3-5年会有核心产品出现。另有一部分原因是,互联网寡头对于区块链领域的资源封锁。

“炒币”可以说是一种产品,但很多团队也没弄清楚自己的通证如何和自己的发展路线有机结合。有两个方向可以参考:

1. 项目方的融资渠道;

2. 项目方的品牌口碑。

“交易所”也是一种产品,但不会百家争鸣。根据我之前的观点,越多的交易所产生,行业将越快地走向衰败。因为如果大家过度强调交易数字资产,这个行业就是个传统金融的“新壳”。而并不是一项可以改变世界的技术,可能也等不到颠覆的那一天。普遍来说,每个交易所的负责人都会抱有较高的自信,觉得自己将会成为留下来的那一个。

·关于生态

说实话,生态需要投入,而且是持续投入。如果不投入人员、资金、技术、运营等各项资源,只是去简单参加一些峰会,签署MOU万万不行。纵观整个行业,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背景的项目,目前没有几个大型公链能够蓬勃发展,都有些死气沉沉,难以推进,再多抛头露面会成为一种自我陶醉。

这其中的原因有几个,公链希望通过生态获取更多收益,让自己获得长足发展。长远来看这种考虑非常正确,但是短期看了却不对。因为小型生态的生存能力本来就薄弱,如果不扶持,一味的抽血后果可想而知。举个例子,如果抽蚂蚁的血来维持大象的生命,这个想法显然不太现实。然而,如果把大象的血输送给一亿只蚂蚁,就算大象短时间内比较虚弱,但蚂蚁们一起抬着大象走都有可能比其他大象跑的快。当然,这种场景中需要蚂蚁们怀揣感恩之心,而不是见利忘义。

2z0T7OUwtlpj02blAOc88Ahrgu81jjnjyxoxGjl8.jpeg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国项目大多不玩所谓的“生态”,而是采取“合纵连横”的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partnership。很多美国项目看到了区块链生态型体系在短期内无法成型,形成强有力的支撑。所以,他们更换方式,从向下转变为横向甚至向上的模式。同等级别的项目或者更高级别体量的项目之间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社区共建。这样一来他们得以迅速的成长茁壮。你可以看到Cosmos、Chainlink和BloXroute这三家项目方都在和比自己体量和影响力大很多的项目合纵连横,如Google、以太坊、OKEx和Binance等。中国背景的项目如Conflux也在走同样的路线。而本体正是这些项目的寻求合作的重要伙伴,并且这其中有很多项目本体已经在深入的合作。与此同时,本体的生态建设也一直在推进,且比任何项目都要专注,投入的精力更多。

做公链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积累技术、产品、社区、生态和合作伙伴。在我看来,其实没有什么所谓的“明星公链”和“明星项目”。对于公链而言只有一条路,就是不懈耕耘,默默积累,终有一鸣惊人的那一天。社区伙伴关心的不应该是谁是那条明星公链,而应该是谁会是笑到最后的那一条公链。

RvrKjssC2Eh6rZJbhegcTRFlNBr8wXZsk6kzhuUP.jpe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写到这里,飞机刚好落地,我也将开启在芝加哥的巡讲和拜访行程。接下来将与大家一同分析一些关于和友商TRON的在各方面的比较,分享一些我的个人观点。近期TRON和SAMSUNG的合作让人印象深刻,TRON同样在美国也具有斐然的成绩。到底本体和TRON的市场谁强谁弱?我们下一次进一步探讨。

欢迎通过邮件与我随时交流:[email protected]

—-

编译者/作者:JesseLIU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