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区块链资产 > 你经历过p2p网贷么?细数p2p的那些罪 | defi是不是币圈的解药?

你经历过p2p网贷么?细数p2p的那些罪 | defi是不是币圈的解药?

2020-07-07 我乃撒币 来源:区块链网络

这阵子p2p还能有这么大的动静,让人始料未及。记得在2、3年前,上面就严查清退,开始监管立规。但凡不符合牌照标准,都只能退出。

当时除了陆金所这种级别的(平安旗下),其它的阿猫阿狗,老板跑国外的跑国外;有些良心的,账分一年、两年也在还。

没想到,这份上还能有暴雷的消息。像前段时间的爱投资,最近的爱钱进。这里面有很多的事情可以讲,因为我也算过来人,参与过,亏了5000大洋。

这还算少的,多少人倾家荡产,一辈子毁于一旦。


当时,我加过一个维权群。群里有个老阿婆,头像应该正是她本人,年近古稀,很是沧桑。她每一句话都真情意切,让人感慨。

这不,后来大家悟出了一个道理,投资得趁早。趁着年轻没什么积蓄多踩坑,教训的代价才小。

刚好我在银行待过,跟这些信用借贷,也打过交道。包括币圈的defi,说白了也是一个金融借贷服务。这些有很多共通点,也有各自的问题。

现在区块链概念风生水起,但实话讲,这个世界能催生的新概念、新方向不会太多。很多东西只是换个名词,本质不变,换汤不换药。

历史,只会重复,因为就那么点事儿。

所以,想要理解某些新出来的东西,比如区块链的defi,从p2p入手是个好法子。了解完,就会知道p2p问题出在哪?defi想解决什么?又有什么局限?

我呢没什么本事,也不够专业,但至少有些路走过,可以说说我的想法。


先看一下什么是p2p。记得以前念的时候,经常念做p二p,很傻。它的全称是Peer to Peer,点对点、对等的意思。

p2p投资,就是由一个平台做桥梁,撮合借款和出借双方,p2p平台收取管理费。比如我有一笔闲钱,想拿去投资;另一个人做生意缺钱,想要贷款。

p2p平台打出专业撮合的旗号,出现了。正好踩着互联网、大数据、去中心化的风口,p2p在国内非常风靡。

这些需求从哪里来,可以分别从借款方和出借方来看。

一个是市场真的很缺钱。

很多资质差的小微企业、个人,根本从银行借不到钱。这个时候出来一个平台,能帮你搞到钱,开心的不得了,哪怕利息贵了点。

一个是老百姓也想多个渠道赚钱。

手里的闲钱放银行就这么点利息,别说放银行,放余额宝都嫌少。突然蹦出个网贷平台,给你20%的年化,首次出借还送你大礼包。投资10000一个月,动辄先送你400块。

凭啥不要?

p2p平台的年化收益相当高,以前从12%-40%不等。


我们都知道高收益风险,投资本身一定是有赔有赚的。但是p2p不一样,平台跟你说100%兑付,还说坏账率极低,哪怕出了坏账,也会全额赔付。

平台一边给你高利息,一边承担坏账。对我们投资者来说,相当于稳赚不赔。

有这么好的事,怎么会轮得到我们,大把的专业投资机构早就一拥而上。他们为什么不敢上?因为知道不可能没风险,相反,风险极高。

坏账率特别高。

设想一下,p2p填补的是不是银行借贷覆盖不到的那部分空白。很多人和小企业,正规银行借不到钱,才会想着去民间的p2p平台借。

正规大公司压根不用去找p2p,银行舍得借钱给他们,而且还是低息。银行追求的是稳,宁可少挣点利润,也不愿意背负大的风险。

银行向来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大公司缺钱,要多少有多少;小公司撑不下去了,找银行要钱,抱歉,您不符合银行资质。

再一个,风控。

每一家银行都有个总行,和n家分行,为什么这么干呢?

银行本质是在钱的借和贷上搞事情。无论是抵押贷还是纯信用贷,归根结底都要看一个人的信用。信用过不去,收你再高的利息都没用,因为本金会没。

所以,银行一定会控制坏账率。

对个人和企业知根知底,每个区域都有专门的网点、业务员去做尽调。某某公司有没有营业执照,经营状况如何,有多少负债,调查的一清二楚,钱才能借给你。

甚至还会调用央行的征信、公安的记录,有非常完善的一套风控系统。

p2p最开始是互联网模式,线下门店很少。想要做很详细的调查,很难。

前段时间武汉某珠宝公司,用80吨假黄金融了100多个亿。当地人都没上当,因为他们很清楚情况。很多外地的信托机构,上当了。


这种小规模的民营模式,注定很难做出成体系的风控系统。

怎么办?有的p2p喜欢搞抵押车贷,有些网贷App专门有一个直播频道。把所有借款人抵押的车,放在一个车库,24小时直播,打消借款人的疑虑。

有些人借了钱逾期没还,平台也不敢拿车怎么办,因为卖不了几个钱,也麻烦。

这个时候,会联系催债公司,打电话恐吓欠款人,甚至攻击威胁。当时这种事发生过很多起,欠钱是不对的,但暴力催债也是违法的。

我还在网上找到一个搞笑的追债电话录音。


如何理解欠钱的人,特别在大环境很差的时候,欠钱的都是爷。你拿他没办法,你只是想让他还钱。让他吃牢饭,或者骚扰他生活,他不能正常工作挣钱,对催债方没有好处可言。

所以,很多坏账一坏了,就真的没办法。

p2p平台怎么看都是费力不讨好的活儿,后来平台也想清楚了,这高收益的模式不可持续,干脆来阴的。

搞自融。把所有投资人的钱融起来,要么老板自己花点,拿去吃喝赌赌;要么平台拿去搞别高收益项目。

假标的。哪来那么多人借钱,都是平台自己伪造的假标的,有的平台干脆不公示对应的借款资料和合同。当时某个平台的借款合同和照片,照搬另一个平台的,被逮个正着。

资金错配。很多账都是不同期限,最短的7天,最长的1年,这些钱都放在一个池子。哪些款项到期,连本带息还给投资人。这样一来,哪怕出了坏账,也不用担心投资人拿不到钱,产生怀疑。

反正,钱都在平台自己手里把控着。

搞噱头。有的宣称国企入股,实际上就是送钱送股份,沾点光;有的宣称上市,无非花点钱买个壳,港股一堆便宜的老千股。

银行托管。到了后期,很多投资者只投有银行托管的p2p,因为跑路的实在太多了。到头来很多的银行资金托管,也只是个障眼法,钱还是流到平台自家的腰包。

拉人头。做营销,疯狂请明星代言,这阵子汪涵和刘国梁代言的爱钱进凉了,以前天天进账,现在天天道歉。


有这么多手段和幺蛾子,p2p还是一个接着一个跑。这说明业务本身是不可持续的,这么高的运营成本,这么高的利息给到投资者。

有多少人记得当年的钱宝,老板大光头当时风风光光,搞了一个广告点击的模式。

很多大学生、白领,冲着高达60%以上的收益率,有的投了上百万,前面真的挣到了钱。到后面实在撑不住,光头跑去当地自首。


p2p没那么幸运,很多老板知道撑不下去,提前找个傀儡换了法人,把平台融的钱卷走,跑到国外逍遥自在。国内自家的客服都被蒙在鼓里,甚至也是受害人。

讲了这么多,传统借贷更多靠的是什么,是信用。包括这些中心化平台,也靠的信用。信用出现问题,借款人不还钱,平台跑路。

基于区块链的defi,去中心化借贷就来了。

这里不需要信用,你想要借钱,麻烦先抵押超额的币在我这里。为什么要超额,得考虑币下跌的风险。

这里也不需要中介平台,直接一个智能合约,代码的硬性规则写进去,再把它公开。它会自动触发,谁都骗不了谁。

币圈喜欢讲愿景,我就不讲了,说说defi面临的两个问题。

一个,我缺钱,想要借钱,要先抵押超额的钱。这种场景在传统生活里是不现实的,所以,它的使用场景很小,小到在币圈还只能围绕炒币做文章。

我们可以理解一下,抵押借贷的需求来源,是抵押流动性差的资产,来换高流动性资产。比方说,抵押房、车,跟银行借钱。钱是高流动性,房、车是低流动性。

抵押币,去借别的币,也是这个原理。但这个需求有限,扪心自问,币圈的币是来干嘛的?这阵子的compound借贷为什么火?

只是因为有赚钱效应。借贷都能挣币挣钱,为什么不干?所谓的流动性就起来了,但这不是可持续的真需求。

哪怕明星项目,以太坊上的MakerDAO,日活不到1000人。


需求决定人数,而不是人数决定需求。

另一个,安全。梓岑说过一句话,defi无异于一个裸奔的热钱包。很久之前的Lendf.Me出事,最近的Balancer出事,很多都是因为闪电贷,被黑客攻击,盗币。

代码本身一定会有漏洞,一旦被盗,去中心化这个概念又会产生一些矛盾。

比如能不能数据回滚?不行,要么社区分裂,要么投资人自认倒霉。去中心化平台又不可能给你兜底,因为他们的盈利模式也有限。

如果defi选择无条件相信代码,照360周鸿祎的话,漏洞不可避免。(虽然很多人反感360,但它的安全技术水平的确数一数二)


周鸿祎的2个观点:

1、技术漏洞。代码是人写的,人不能百分百没有缺漏,高水平的工程师,也会出错。哪怕到现在,每个公司、每个软件都会有漏洞,Windows最新系统是不是还在更新安全补丁?

2、人性漏洞。当code is law代码即法律成立,利用写好的规则,所有人都会钻各种空子,产生无数个漏洞。但代码是死的,它不会判断到底该不该那样照做,只会按既定的程序走。

p2p借贷死于信用;defi能不能靠代码一统天下?很遗憾,短期之内不可能,只能是补充。

第一,不围绕信用还能扩展哪些金融场景?这些场景能不能覆盖生活方方面面?

第二,代码漏洞怎么破?现在defi的规模尚小,出了点事儿激不起多大的浪花。规模大了之后,出了安全事故可能会被直接判死刑。

币圈喜欢讲愿景,讲了3、4年还是这些东西。圈内鱼龙混杂,高大上的东西确实容易圈到钱。所以坑会比较多,大家无论是炒币,还是投资,多多留意哈。

附上催收的搞笑录音,博君一乐。

—-

编译者/作者:我乃撒币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