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币圈百科 > 7500个比特币被当成垃圾扔掉?eCell资产该如何保管?

7500个比特币被当成垃圾扔掉?eCell资产该如何保管?

2021-01-08 CellETF 来源:区块链网络

7500个比特币当成垃圾扔掉

今年年初以来,比特币的涨幅超过23%,成为全球最赚钱的资产。如果把时间拉长,在2020年初以7000多美元的价格购买,现在收益已经超过500%;如果在2010年购买对应的比特币价格是0.0025美元,比特币诞生以来的价格涨幅超过1400万倍!然而,在比特币屡创新高的同时,一条新闻迅速涌入微博热搜:某英国程序员把7500个比特币当垃圾扔掉。

有媒体昨日报道,英国一名IT工程师不小心将装有7500个比特币私钥的硬盘作为垃圾扔掉。根据比特币目前3.7万美元的价格,估计超过2.7亿美元,接近19亿人民币。这位英国IT工程师也表示后悔莫及。

对此,网友们纷纷表示心疼:一下子就扔掉了十几个亿小目标......

关于比特币私钥丢失

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比特币私钥丢失的新闻。

比特币上限供应量2100万,根据区块链分析公司Chainalysis 2020年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至少有370万个比特币至少五年没有被使用过。加密数据公司Glassnode估计,大约有300万个比特币将永远丢失,这意味着占总供应量15%的比特币已经永远丢失。自2020年10月牛市以来,大约有70亿美元的比特币被重新发现。

BitGo前总工程师Jameson Lopp曾经说过,比特币用户在安全性方面最大的敌人是他们自己。比特币丢失数据不是因为黑客或者被盗,而是因为用户丢失了私钥。

因为不小心而丢失比特币实在非常可惜,实际上比特币并没有消失。在区块链,每个账簿都记录了你名下有多少比特币,但你需要一串私钥才能进行交易。

什么是私钥?

我们使用的钱包有两把钥匙,一把称为私钥,另一把称为公钥。顾名思义,私钥是自己持有的,公钥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如果用公钥上锁那么必须用私钥才能打开。如果您丢失了私钥,您将永远无法打开钱包中的加密资产。

钱包地址:钱包地址可以理解为银行卡号。钱包地址可以告诉任何人,任何知道你钱包地址的人都可以给你的这个地址转加密货币。

私钥:相当于银行卡密码。只有使用私钥,才能使用相应地址的加密资产。

公钥:相当于银行帐户名,用于证明私钥和地址的所有权。

私钥、公钥和地址的关系是私钥可以转换成(生成)公钥,再转换成地址。所以私钥最重要,要保护好,要切忌防止丢失和遗忘。

如何保管好包括eCell在内的加密资产?

CellETF是部署在以太坊主网上的去中心化(DeFi)综合应用平台,eCell作为Consensus Cell Network旗下核心项目CellETF的基础治理通证,履行为智能合约聚合ETF清算、自动做市、流动资金池、流动性挖矿、跨链价格事实预言机等去中心化协议,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衍生品(杠杆ETF、指数ETF)及策略选择。除此之外,它还承担着网络治理、生态激励、投资孵化等重要职能。

在密码货币系统中,私钥是在没有身份证信息保证的情况下“证明自己”的工具,拥有私钥相当于拥有数字资产的所有权。如果忘记了私钥,就永远找不到自己的账户。如果别人拿了你的私钥,就可以拿走你的数字资产。eCell是基于以太坊技术实现的ERC20代币,为了更好地保管好包括eCell在内的加密资产,就需要保管好以太坊钱包私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做好防范措施:

多处备份:多处备份可以降低丢失私钥等丢失的风险。

风险分散:适当分散资金,降低损失程度。

多重签名:采用多重签名方式,提取超过限制金额,需要多把私钥授权。多重签名是个不错的选择。其优点是,当您需要提取超过限额的金额时,您需要多把私钥同时授权,同时提高防盗防丢的安全性。

纸质钱包备份:纸质钱包的本质是将私钥以纸质形式保存。,一般为二维码形式。

你可以通过命令行的方式

也可以到?MyEtherWallet: Open Source JavaScript Client-Side Ether Wallet?离线提交你的 keystore 或 私钥,就可以直接打印对应的二维码纸钱包。

总结

为了更好地保存包括eCell在内的加密资产,就必须保护好以太坊私钥,防止丢失和遗忘。保管好私钥有多种方式,无论用何种方式保存私钥,能达到防丢防盗分散风险的目的就可以。否则像比特币这样一下子扔掉十几个亿小目标就追悔莫及啦!

更多消息欢迎关注【CellETF资讯

—-

编译者/作者:CellETF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