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区块链资讯 > 分形与微习惯:微习惯中的“大-小”“多-少”“快-慢”辩证法(一)(“微习

分形与微习惯:微习惯中的“大-小”“多-少”“快-慢”辩证法(一)(“微习

2019-12-14 比特亮亮 来源:区块链网络

微习惯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充满了道德经式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的辩证法,它通过把大的变小、把多的变少、把快的变慢,最终把原来难的变容易了。

关于小大之辩,在我心目中妙到毫巅的揭示还在宗教经典和事例(公案)中。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所说的正是庞大复杂世界的简单结构法则。

《维摩诘经·不可思议品》(瞬间联想到斯蒂芬·盖斯多次重复道的“小得不可思议的一小步”)中有对“芥子须弥山”的精彩开示——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译文:维摩诘长者回答:“舍利弗长老,诸佛及诸菩萨有一种解脱叫做不可思议。住于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能将众山之王,那个那么高大、那么神圣、那么巍峨的须弥山,纳于一粒芥菜子之内。他能做这样的演示而无需将芥菜子放大或将须弥山缩小。而且四天王和忉利诸天中众神甚至不知道他们自己在那里。只有那些注定要用奇迹教化的众生才看见并明白把众山之王须弥山纳入芥菜子内之事。舍利弗长老,这是进入菩萨不可思议解脱领域的一个法门。】

一般人都会有如白居易在《白氏长庆集·三教论衡·问僧》中记录的疑问:“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得须弥山乎?”(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我们说,须弥芥子这个佛教语,说的是广狭、大小等相容自在,融通无碍。在法理的层次上,这一点是有点反逻辑和不好理解的,但它跟斯蒂芬·盖斯反复强调的“Smaller Habits,Bigger Results”和“能帮助你的,是你为了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最大改变而每天专心做的最小的事”这种带着鲜明对比的观点,息息相关。这种“小大之辨”甚至是微习惯策略的灵魂。

下面,我们引入“分形”的科学理论,来辅助解释一下微习惯中的小大之辨。

什么是“分形”?为什么能从“微习惯”扯到“分形”?我们温习一下作者在回忆自己做那1个“黄金俯卧撑”时的段落:

【最终,我苦笑着打消了这个想法。“太可悲了!1个俯卧撑有什么用,我得多锻炼才行!”可每当我想按最初计划行动时,又做不到了。因为我的30分钟锻炼计划总是失败,最后我心想“管他呢,就做1个俯卧撑得了”,于是我趴在地上做了1个俯卧撑,然后,我的人生从此走向了光明。

我摆好俯卧撑姿势后,突然注意到这和30分钟锻炼开始时的姿势一模一样。】

“我摆好俯卧撑姿势后,突然注意到这和30分钟锻炼开始时的姿势一模一样。”——作者无意中说出的自己彼时的感受,正是“分形理论”的注脚!

一、什么是分形理论

任何人只要稍微认真了解一下这个理论,就有一种细思恐极的感觉,仿佛自己一不小心撞进了上帝创世的实验室。

分形理论(Fractal Theory)的提出不过是最近50年间的事情。其提出者是美籍数学家本华·曼德博(法语:Benoit B. Mandelbrot):

【1967年,Mandelbrot在美国权威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统计自相似和分数维度》(How Long Is the Coast of Britain? Statistical Self-Similarity and Fractional Dimension)的著名论文。

海岸线作为曲线,其特征是极不规则、极不光滑的,呈现极其蜿蜒复杂的变化。我们不能从形状和结构上区分这部分海岸与那部分海岸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这种几乎同样程度的不规则性和复杂性,说明海岸线在形貌上是自相似的,也就是局部形态和整体态的相似。

在没有建筑物或其他东西作为参照物时,在空中拍摄的100公里长的海岸线与放大了的10公里长海岸线的两张照片,看上去会十分相似。事实上,具有自相似性的形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连绵的山川、飘浮的云朵、岩石的断裂口、粒子的布朗运动、树冠、花菜、大脑皮层……Mandelbrot把这些部分与整体以某种方式相似的形体称为分形(fractal)。1975年,他创立了分形几何学(Fractal Geometry)。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研究分形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称为分形理论。】

简单地说,分形理论提示我们:把复杂对象的某个局部进行放大,其形态和复杂程度与整体相似。

这是斯蒂芬·盖斯“突然注意到这和30分钟锻炼开始时的姿势一模一样”背后的真义,推而广之,一个个小的不可思议的微习惯,作为微小的局部,又何尝不与整体(也就是我们的整个生活与人生)相似?这也是作者总是在信誓旦旦向我们打包票“任何一个能变成习惯的微小行为都有其重要性,而且相当重要”背后的底气所在。

二、分形无处不在

作为当今十分风靡和活跃的新理论、新学科,分形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建筑工程、设计乃至于艺术领域。

美国物理学大师约翰·惠勒怎么说:今后谁不熟悉分形,谁就不能被称为科学上的文化人。

所以,为了不要露出没有文化的破腚,我们了解一下分形理论本身,以及借助这个理论深入理解微习惯中的人生哲学与科学,还是有必要的。

实际上,分形现象无处不在。无论在自然界,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还是人类自身,分形都是一种基本的结构方式。

分形理论其实揭示了非线性复杂世界中的相似性,是在纷繁中找到简单(但这种简单又绝不简单),是在杂乱无章中发现秩序。

用稍微朴素一点的语言解释:分形理论说的是局部与整体的相似性(脑海里可以反复浮现那句“……30分钟锻炼开始时的姿势一模一样”)

用完整严谨的语言:局部通过与其整体“自相似”的方式分形。

分形理论是一种描述自然与人生的几何学。它对我们认知上的启发在哪里呢?

显在的方面,微习惯中的“大-小”“多-少”之辨正是这种分形几何在习惯养成和人生发展领域里产生威力的例证,人生哲理与自然科学以一种完美互证的方式匹配。每天1个俯卧撑、每天1页书、每天50字……这些微小甚至卑微的局部,与人生这个整体是“自相似”的!

三、深入推演

在深入一点的方面,我们可以把这个理论在空间和时间上继续推演。

有一个典故大家都很熟悉,不熟悉的话也可以假装很熟悉:

【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其实就是一种空间心智上的分形。连自己与身边物理空间的关系都处理不好,很大概率上无法正确处理社会空间中我与人的关系。

在时间管理上,有一个经典的说法:一日看人生,如何过好一天就是如何过好一生。

你看,这也是分形。在一日这个局部上,蕴含着一生这个整体的所有信息。

你在典型一天里的精神状态、社交状态、轻重缓急的秩序状态,跟你一生的际遇都是同形的。

我们把“一日看人生”推向极致,其实,一秒和一生都是同形的。

在一秒之内,我们的心理状态、心念起伏(心念刹那生灭,一秒钟里善念、恶念都是川流不息),其实就是我们一生心念外化的缩影。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由此,我们有什么理由嘲笑那一个个“荒谬可笑”的微习惯和微步骤呢?那里如“芥子纳须弥”一样,蕴含、征兆了你一生的趋势。

再继续深入,分形理论所揭示的“看似杂乱无章实质结构相似且迭代有序,缺一不可,每个结构缺一不可,每个结构都带有对过去,当下,未来的功能作用信息!”提示我们,过去、当下(当下是过去的累积)、未来,其实没有什么牢不可破的阻隔。甚至于,时间都是幻象。

最重要的,这提示我们如何改变自己的未来:那便是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当下,来改变自己的未来。

在这个意义上,微习惯的真正巨大的威力,就是以正念改变当下,实现积累,在长时段上改变未来、让我们慢慢变好。

不改变当下,不实现积累,要想改变未来,那几乎肯定是在白日做梦。

—-

编译者/作者:比特亮亮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