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区块链资讯 > CeFi资深从业者解读时下最热的DeFi市场

CeFi资深从业者解读时下最热的DeFi市场

2020-08-31 链闻ChainNews 来源:区块链网络

8 月 28 日,由金融科技前沿精英读物链闻,联合加密生态资源整合者 Winkrypto、全球最大中文加密社区币乎、开放金融应用平台智能钱包 MYKEY、原生区块链投资者 D1 Ventures,共同发起的——首届开放金融大会 Open Finance Conference (OFC)继续火热进行。

本场圆桌聚焦 CeFi 与 DeFi 的「合与分」问题,从 CeFi 的视角解读当下最火热的 DeFi 市场,深入探讨 DeFi 的爆发对于 CeFi 来说会产生什么影响,有何助力?又有何挑战?

本期圆桌主题:CeFi 与 DeFi,合作或竞争?

主持人:Crypto Tonight 创始人 Yama

霍比特 HBTC 商务 VP Elsa

FBGOne 董事总经理 Leo

币印钱包 COO 熊谦

Matrixport 商务 VP 陈政贺

火币去中心化事业部运营负责人 高潮

BitMax Staking 业务负责人 Bonna

虎符联合创始人 长安

内容实录

主持人: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开放金融,在设计这场大会的时候,更需要把基于区块链和加密技术的相关资产和衍生的金融服务都能囊括进来。请问一下各位嘉宾,会不会认为 CeFi 也是开放金融的一部分呢?还是你们会认为,基于托管的金融服务更像是传统金融的一种业务。

长安:我开场抛砖引玉聊一下,刚刚主持人问到 DeFi 是否是开放金融的一环,答案肯定是肯定的。前一段聊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指金融服务覆盖的广度,让没有办法接触到很多类型金融服务的个人,有渠道有途径接触这些服务,因为是普惠,开放比普惠更进一步。普惠只是横向的广度,但开放在纵向上更深了,让不同的金融服务可以组合起来,而且具有业务的延展性和拓展性。DeFi 在这一波中的表现非常突出了这几个特色,各位都是专家,DeFi 的历史不是新冒出来的东西,很多 DeFi 项目,包括上线的一些平台的协议已经推出很久了,在它漫长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很低调或者很难引起大家关注的角色。通过今年这一次催化剂爆发式的增长,让很多人认识到它巨大的威力。最直观的数据是参与到 DeFi 当中的资金量有了爆炸性的增长,这部分资金有来自巨头的,也有大量的散户参与到挖矿过程中,这种开放性展示了今天的主题开放金融。

第二,是否托管类型更偏向于传统的金融服务呢?确实如此,香港不久前有平台拿到了香港金管局批的托管牌照,可以做加密货币相关的合规业务,这也是正统金融步入的很好的契机或者手段。今天的嘉宾中数位所在的企业都已参与到金融服务托管业务,包括虎符。我们可能更偏向中小项目方,提供接地气的服务,这和传统金融服务高大上的服务不一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也展示了区块链的开放性所在。

陈政贺:首先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观点,无论是 CeFi 还是 DeFi,一定是区别于传统金融服务的。无论是 CeFi 还是 DeFi 都是基于区块链、分布式计算架构的共识,CeFi 更高效,注重用户体验,DeFi 在底层上更安全、成本更低。从我的角度来看,两者是互补和互相选择的关系。举个例子,就像 Matrxport,以及传统的数字货币金融机构,我们都是遵循链上安全指南和开发的安全规则,为用户提供保证借贷、支付、托管等等创新的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类比传统银行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务。

反过来在 DeFi 上面可以找到更好更高效的解决方案,它更像是建立在中心化的服务器和一定信任之上的服务。CeFi 要求用户像 KYC 等相关个人信息的审核,这种思想可能忽视了人们选择区块链解决信任问题这一重要目的,因此 DeFi 才开始应用而生。现在毫无疑问地说,DeFi 正在创造历史,也是好些年的厚积薄发。DeFi 的概念也存在很久了,也是今年突然开发爆发起来的。

DeFi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加密货币资产被盗,或者未经同意使用个人数据的分享。同时资产掌控回归到用户个人手里,但是当下 DeFi 的发展也暴露出来了很多问题,比如每个体系都蕴含着自身的优缺点,正确的方法是了解这个系统的边界,用正确的方式解决对应的问题。比如我们全部业务是基于 CeFi,我们现在也借鉴 DeFi 的优点,发展完善自身的业务。比如为一些客户提供 DeFi 服务,主要的目的是给客户提供便利性的服务,基础的安全架构框架还是用的 DeFi。我们为用户提供选择,用户可以掌握自己的资产,在我心目中这是两者结合的开放式金融。

主持人:我们知道现阶段 CeFi 和 DeFi 有各自的优势,嘉宾认为 CeFi 解决了什么问题,能够用它做什么,DeFi 解决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需要 DeFi。

Leo:随着这几年数字货币衍生市场的成熟,比特币具备了交易的属性,CeFi 的服务商就像传统行业的基金经理,我们推出产品,为币圈用户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保值增值的渠道。比如之前 ICO 大热的时候,很多项目方在募资结束以后,手里的币就放在手里,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资产管理。通过我们服务过程中,也是培养他们理财的习惯。像通过参与一些 CeFi 的理财产品,很多用户、项目方、交易所、矿工都能实现稳定的资产增值保值的效果。同时 CeFi 服务商的借贷产品,可以为矿工、交易所及场外服务商提供非常好的流动性服务。很多用户是币本位,不会考虑卖掉手中的比特币,通过参与抵押借贷的服务得到比特币,项目方也可以进行运营,这是 CeFi 解决的问题。

同时我们自身也有尝试,比如往 DeFi 跨界的尝试。我觉得 DeFi 解决了数字货币圈内金融场景的信任问题,因为很多用户在交流过程中,还是对于把资产交给 CeFi 服务商管理有一个比较怀疑的态度,因为信任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建立。而 DeFi 可以把资产锁到智能合约里面,交易记录可以被追踪,所以用户对于这个模式的信任度更高。当然 DeFi 本身有自己的风险,比如合约的风险、资金的风险、项目本身风控机制的成熟与否,都有待考验。DeFi 就像是加密货币领域内更加原生的金融场景,同时本身 CeFi 和 DeFi 又不是严格割裂的。像 CeFi 服务商做的事情,包括推出的产品,已经做了很多 DeFi 方面的尝试,这也是现在币圈的一个趋势吧。

熊谦:我很同意 Leo 讲的,DeFi 这边的话,现在它提供的是一个新的使用场景,我觉得它跟 ICO 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因为 ICO 做的是记账,但 DeFi 做出了很多玩法,而且很多玩法跟现实,跟传统金融世界的玩法是趋同的。在 DeFi 热潮用中心化挖掘、交易挖掘,有很多人冲进来。我了解到一些境外对冲基金,看得比较宽,并且行动力很强,它已经进入这样的市场。这种市场是一种薅羊毛的行为,但是这种薅羊毛的行为我个人也没有那么快的破裂,因为这个羊也在不断长大,它是一个不断往前的过程。而且 Leo 讲的一句话我蛮同意,因为 DeFi 做的是去中心化过程,因为整个人类是不断往前的。究竟未来能否真正完整地去信任化,这是值得大家去探讨的问题。

Bonna:我觉得 CeFi 解决的是用户体验和门槛的问题,它能够非常好地帮助打开一些需求,并且相对 DeFi 来说更有效率。比如从 DEX 和交易场景来看,DeFi 的订单撮合没有交易所链下撮合效率高,也不如交易所成本低。大部分 DeFi 的借贷场景,需要用户超额质押,资金效率并没有像 CeFi 那么高,因为 CeFi 是部分准备金机制,这种机制下的资金效率更高。

DeFi 强在它的可编程性,大部分流动性挖矿是相互嵌套的,一层一层合约都是相互嵌套的。这在 CeFi 领域来看,比较难以简单实现的功能。另外 DeFi 的透明度比 CeFi 要好很多,因为传统 CeFi 是一个不透明,或者至少不是对所有人透明的体系。并且 CeFi 由一个又一个的商业合同串联起来的,而 DeFi 是一个又一个的智能合约串联的,是完全透明的。在 DeFi 的世界里,如果我们有心的话,可以把合约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风险说得比较清楚。而 CeFi 很难实现这些,很多连环的债务很多人不知道,这在 DeFi 的世界里面可以避免。

它俩解决的是不同的需求,我记得有一个 CeFi 和 DeFi 的象限图,有一篇文章提到四个象限,有两个象限对应 CeFi,有两个象限对应 DeFi,它俩解决的是不同的需求。也可以延伸到我们自己做的产品,我们做了一款偏向于衍生品的产品。在我们平台参与质押之后,会映射代表映射资产的新币,这个新的币可以用作保证金,参与杠杆交易。

高潮:我的观点和大家有点区别,CeFi 就不讲了,传统金融在 DeFi 出来之前,基本上都是 CeFi 的方式,包括矿机、币的抵押,在效率和资金上面 CeFi 更高,比如抵押矿机和币,3·12 的时候不会给你平仓。但在 DeFi 里面,肯定会平仓。所以在金融服务上,CeFi 是最优的。但 DeFi 为什么会发展呢?DeFi 最大的特点就是消除了人的不确定性,消除了信用风险,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点。所以它能够在全球市场内能够把资金进行匹配,而匹配以后,它的资金成本比 CeFi 低很多。比如把币抵押以后,借到稳定币,DeFi 的借贷成本肯定比 CeFi 高。但币超过抵押,是不是比 CeFi 高,是高了,但是利息会降低。但是在 DeFi 的世界里还有很多嵌套的方法,抵押以后可以拿着 cDai 做流动的事情,还会产生第二层、第三层的嵌套,而这些组合性是 CeFi 是做不了的。CeFi 一旦组合以后,它的效率是远远高于 DeFi 的。而且它的流动性,比如矿机没有办法直接抵押,实际上矿机也可以标准化,生成矿机代币。比如币印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可以联合几家大的矿池,一起发个矿机代币。如果这个矿机代币币印认,就可以交给市场抵押,抵押在 DeFi 协议里面,风险和流动性全球承担,肯定比只有一家币印的话要大很多。就有点像 FTX 做的 3 倍衍生品的代币,也是这个逻辑。而且这些东西注入到 DeFi 里面去,会带来极大的流动性,而且市场效率很高。

主持人:自从推出流动性挖矿,DeFi 的增长规模惊人。对于 CeFi 机构而言,目前你们客户有多少概率会转化成 DeFi 的用户,还是目前这两波用户的重合度很低呢?

Elsa:我个人觉得这波用户重合度,从占比来说应该是单位数。我前面时间看到一张图,古典投资人的持仓都是比特币、EOS,收益是比较小的。还发了一个实物的图片,是新的浪潮人,收益很大。这个大环境的话,古典投资人参与的模型是二级市场或者一级市场。对于纯炒币用户来讲,这个接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就像 Uniswap 这一波,用户承载和接受过程是有的,但肯定会有重合。

比如我们是中心化交易所,如果筛选上线一些资产,比如首发了 NEST 预言机,很多用户会参与进来。包括市场的教育和市场的教育形态。很多用户真正参与到挖矿爆炸中去,这些有重合,但比例非常小。

再者还有大环境的东西,这波的爆发是从 Compound 流动性挖矿开始的,现在锁仓的价值有 7 亿美金,以太坊有近百万。这些背后的参与者、投资者的用户画像我们也非常关注。针对海外投资者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8 月上旬是最火的时候,只有 10% 的人在这波挖矿中赚得盆满钵满。大概是 19% 还是新手,至少尝试了,还有 30% 根本不知道 DeFi 是什么。因为这一波 DeFi 浪潮也是从西方开始的,对于国内来讲,参与者的参与度和转化度更低,我知道个别大户的收获非常丰富。

从参与数量来讲,像 Compound,根据它的活跃地址数,估计有数万人的样子。相当于全球 500 万加密货币的交易用户中,DeFi 的渗透率大概在 1%。这个阶段不能只是让大户参与,所以产品在易用性方面会做的比较简单。我们作为中心化平台,可以在这波浪潮中贡献一些力量,特别是交易体验这块。因为中心化交易所的用户画像和用户体验,中心化交易所产品经理是最直观、最容易理解。像霍比特公链也会在前端产品设计上下很多功夫来呈现,

陈政贺:我们在 Compound 上线的第一时间就接入了,也在身边做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得到的结论还是头部的机构和大户在参与。剩下的是一些新人,也没有过套牢,仓位也比较少,愿意对新鲜的事物进行豪赌。这种情况下,并不是需要多少现有用户转化成 DeFi 用户,更应该是由 CeFi 的平台为部分客户挑选或者提供更优质的 DeFi 项目和服务,将这些项目针对性地提供给不同的用户。经历过 YAM 的事件以后,发现不是每一个项目都安全,它们的代码没有经过审核。所以在我们给客户推荐 DeFi 项目的时候,这些项目都会影响客户的资产安全,最后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品牌和信任。包括客户对 DeFi 项目未来的观感,所以接入每一个 DeFi 项目之前,都经过了大量的调研。这个基础上,确实 DeFi 项目平台很难用,最早我说的那点,在易用性上给 CeFi 用户提供便利性的服务。最后说一下,在 DeFi 项目的收益具有可预估、平稳或者相对于投资和交易来说,是一个更中高收入的特征,它更适合高净值、风险偏好低的用户。当我们做好了用户体验,找到目标人群以后,发现用户成 DeFi 用户的概率非常高,而且因为高收益会对项目产生黏性,

Bonna: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挺想把 DeFi 用户分层的,我感觉里面有三类人群。DeFi 的持有者或者交易者,像交易所的 CeFi 平台最直接的吸纳那部分人,这部分是最直观的受众。第二层是业务发明者,就会涉及到用户自己参与,有发明过程中的门槛,包括是不是习惯用去中心化的方式跟智能合约进行交互。这会有一定的渗透率。最后一层才是真正的 DeFi 用户,偏向于去中心化的方式参与借贷。这和 CeFi 平台用户的画像相对来说比较有差异,所以我觉得对于 CeFi 平台来说,第一类和第二类用户更加直观。

对于第二类用户来说,我们 CeFi 平台提供的价值在于用户发明的门槛降到了很低的地步,特别是小额用户,参与的好处可以分享 GAS 费。如果你的金额比较小,一进一出手续费会大量吞噬你的收益。因为平台把用户参与的量归集起来,整个 GAS 费大家相互共享,对于小用户来说更加友好。另外可以把用户体验做到非常简便,我们平台是有信心的,因为我们平台的用户和 DeFi 海外用户重合度比较高。另外通过自己的 Staking 产品,把用户参与存币生息的习惯养起来了。我们跟用户沟通的时候,用户经常问我,你们是不是考虑推出 DeFi,也要发明一些产品,用户觉得和 Staking 产品框架是完全一脉相承的。差异无非这些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多币种收益,大部分 Staking 提供的是单币收益。用户希望我们提供这个类型的产品,希望在我们平台上通过非常便捷的方式挖到有价值的币,这是 CeFi 平台真正需要考虑的事。

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 DeFi 用户,还是很难的。因为这部分用户并不愿意把自己的资产,或者自己的私钥交给第三方,这是我的看法。

长安:刚刚嘉宾讲到了,从绝对数值的重合度,这个绝对数很低。而且我相信这一波 DeFi 做得不错的平台,在用户量上有了大幅的增长,并没有说中心化的用户去了去中心化的平台,反而去中心化的平台的用户有了很大的增长,尤其是前一阵子冷淡的行情比起来。关于 DeFi 的使用者,包括 EOS 生态也有很多 DeFi 的尝试,包括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尝试,但是用的人比较少。当时有很多论坛讨论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说中心化是碾压的。现在多了一波人出于对去中心化的追求,不希望把私钥放在中心化。而现在由于引入了流动性挖矿,大量的资金卷入进来,所以这不仅仅是资产的问题,还是钱的、利益的问题。

这一波 DeFi 有很多熟悉的身影,是在上一波 DApp 有很多经验知识积累的人,就是老韭菜。前一阵子流传的图是不正确的,真正赚钱的人还是老韭菜,因为他们对于信息的捕捉,对知识的转化是非常有效率的,和新入场的人是不一样。去中心化交易所有起到了很有趣的作用,我 2017 年入行,听到的普遍说法钱包是加密货币的入门。现在发现中小交易所有点像 DeFi 入门的地方,我也没有太多精力研究,DeFi 用户是通过三大交易上线的 DeFi 项目或者 DeFi 专区,包括今天一些二线交易所平台,在 DeFi 上做了很多用户教育和耕耘工作,才让用户逐渐接触和认识,甚至愿意自己去尝试,像 BitMax 会推一些 DeFi 产品,打包装在 CeFi 平台上。很有意思,CeFi 变成了 DeFi 入门的过程,我相信这两波用户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如果 DeFi 的产品吸纳 CeFi 的优势,会更有竞争力。

主持人:下一个话题,因为现在说 DeFi 和 CeFi,他们各自存在自己的问题,比如 DeFi 的智能合约代码的攻击,还有 CeFi 存在的黑箱子操作,包括信用背书、兜底的问题。还有 DeFi 协议之间的相互串联,杠杆会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关于这点请嘉宾们给观众们做些分享。

高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 3·12 暴跌的时候,最大的风险还是在中心化交易所。因为杠杆倍数大,下跌的时候爆仓量也是最大的。在风险领域 CeFi 比 DeFi 大,DeFi 的风险在于什么呢?它发展比较早,还处于初期阶段,有点像 2013 年左右的交易所。交易所在 2013 年有很多被盗,像门头沟,这两年发现交易所基本不会被盗了。从这个角度来讲,DeFi 也应该走这样的路,之前每个月,每个月都有 DeFi 的爆仓、被盗、漏洞,从这个角度来讲 DeFi 还处于早期阶段。这两个月各种协议的叠加,各种 Staking,又是协议的叠加,包括出现的一些错误,像 YAM。我觉得会有很多,会不断地有。好在哪呢?已经和去年、前年相比有本质的区别,现在的 DeFi 协议基本上构建在几个重要的协议基础上,像 Compound、MakerDAO、Uniswap,这几个重要的协议上,包括 Curve。如果这几个协议稳定,上层的协议风险就会小很多。因为基本上叠加都在这个基础上,发现他们做得非常快,像 YFI、YFII。核心原因他们在这个上面做了叠加,上面做得比较简单,协议出错的可能性就很小。

像以前的协议很复杂,尤其是 MakerDAO 里面有大量的清算,如果保证最坏的情况下能够关闭。这些只要协议能稳定下来,DeFi 的大厦会越盖越高,越高的话,里面装的人越来越多,资金量大了,效率也会慢慢提高。从这个基础来讲,DeFi 会进入非常快的发展期,即便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也要警惕最近一些新的协议,协议出得太快了,一两周就把协议做出来了。虽然是在上面叠加的,但也有风险。我认为已经进入到高速发展期,突破了七八十亿美金,突破 100 亿美金以后,增速还会加快,这是我的看法,谢谢大家。

熊谦:我简单分享一下,CeFi 和 DeFi 业务逻辑标准化和量化有一点难。因为 CeFi 的现实,在传统世界里面玩法更多,DeFi 只是作为一个有益的补充。中心化世界有衍生品,有机构间的操作,通过一个信用赋予解决互相之间的高风险问题,来促进效率,通过一段的时间去演变。DeFi 未来要通过更大体量的资金,更多资产的验证后,再看它有没有机会实现链上的金融业务。目前我的观察是,我觉得像店和工厂的角色,它真实的业务应用场景,刚刚各位大佬也讲了。中心化交易所也受益于 DeFi 浪潮,它做一个商店,把一些冗余的流动性或者投机性的流动性注入到 DeFi 工厂里面。因为是大资金,所以摩擦的成本和效率比各自参与更高,就现在来看其实有点难。

Leo:因为 CeFi 主要服务有两大块,一个是理财,一个是借贷,理财和借贷产品规范比较统一,产品比较规范化,内部的风控和抵押品的管理系统自动化程度也高。从产品逻辑来讲,已经具备了标准化和量化的可能性,在执行层面通过智能合约把这些操作都实现的话,需要 DeFi 生态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有一些风控或者风险机制更加成熟一些。包括 DEX 的流动性、深度和资金规模,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同时审计这块特别重要,很多 DeFi 项目有审计报告,但还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把我们的产品搬到链上,在 DeFi 上面实现的顾虑的一个点,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至少在 Compound 出来之前,在借贷层面把它大面积在链上实现,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最近我们也反应比较快,一个多月以前推出了自己的 DeFi 产品。我们对现有用户群体进行了很大的 DeFi 教育,我们的客户,包括项目放、机构、个别矿工,更加深入了解 DeFi 是通过我们,因为我们之间已经建立的中心化的信任。我们也在比特派的钱包上推出我们的产品,而且中心化服务商对我们的产品进行了合约担保,提供了较高收益的区间,这是我们做的尝试,已经实现了 CeFi 和 DeFi 之间的流通。

其他产品目前来说,像结构化产品上链的难度较大,比如设计期权的结构化产品,从期权交易和流动性角度,基本上依赖中心化交易所。现在在 DeFi 生态内有一些期权合约项目出来,但还处在早期状态,我们觉得这一块需要更加深入地发展,才能更好这些更加复杂的产品搬大链上来实现,谢谢。

Elsa:题目提到链上金融业务,为了进行转化,这是完全可能了,只是这个线比较长。中心化机构会维护智能合约,用户可以做到这些机构来兜底。如果是纯链上金融业务,中心化机构权责下放,对传统经济和金融业务监管有挺大的挑战。现在的业务规模是非常小的。如果传统行业的中介或者代理逐步变的没有区块链行业有优势的时候,像区块链的简单易用和全球化,这些可信任机制肯定会取得很大的增长。

这一波是欧美带起来的,欧美的传统经济和金融业务,就拿抵押借贷来说,很多国家高达 10% 或者 20%,我平常在新加坡。举个例子,像新加坡传统金融个人借贷到 15%,甚至到 20%,像房屋在 30%,这些都有借贷需求,就需要链上金融把这些成本往下压,这也需要一些跨链技术做链上金融的承载。因为联盟链和跨链可以获得业务的落地,都会因为跨链的连锁变化来实现。未来实现链上金融业务是一个很大的发展趋势,因为现在的生态目前很多都在以太坊,虽然现在有溢出效应了,其他扩展性更强、链上成本更低公链的出现,可以去支持各种复杂的业务场景。像我们的公链已经具备了跨链支持,所以在资产丰富、性能费用,能够满足链上金融业务。

复杂的逻辑,像大家提到衍生品,不管是期权还是合约。单纯依靠智能合约是不够的,还需要传统的轻结算配合,才能够更好地支持这些。

主持人:像 Elsa 也提到了,不管是 CeFi 还是 DeFi 都有一个关键词是借贷。大家知道借贷是一种杠杆,比如 312 暴跌。如果再次面临 3·12 这种暴跌,大家认为 CeFi 和 DeFi 各自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先请陈总分享下。

陈政贺:这不是分享了,是让我回忆一下当时的恶梦。3·12 行情的当天晚上,我在上海出差,坐在马路边上大概 5 个小时,不停给客户打电话,“哥,补仓了,到警戒线了。”打到凌晨 2 点多,好不容易行情过去了,第二天早上起来,8 点又开始了,回了一上午的电话。所以印象特别深刻。那波行情是比较明显的因为杠杆引起的,在质押借贷领域里面,我接触的客户大多数都是矿工。在他们的应用里面,他们不会把币放得特别充裕,基本在抵押率左右就可以了,如果出问题再补。而不会在自动补仓的系统放质押物,出现杠杆崩掉,出现踩踏行情的时候,无论是 CeFi 还是 DeFi,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准备,肯定来不及补仓。所以借贷第一要专业,第二除了服务商专业外,借贷客户也需要更专业一些,更用心地做风险管理。

在平时的时候,人们认为 DeFi 借贷机制更安全,不会出现平台动用客户的币做一些事情,导致底层的风险。真的 3·12 行情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希望借贷平台更有人情味。比如比特币的转账通道已经堵了,我已经转了,但是需要在链上堵一两小时。当时我们没有办法,因为一波行情,会把客户逼垮。我只要看到你转了,我把这部分转账金额记入风险管理的仓位里面。当然这种行为不是特别合规的,因为它给我们的风控部门带来超级大的压力,而且这个责任他们背不太动。那个时候我们选择背一些责任,让客户更安全一些。

确实欣慰的是,只有两三个客户出现的极端平仓的情况,实在联系不到,没有办法了。其他客户都平稳落地了,度过了那两天的大劫。这种极端行情下,DeFi 的去中心化明显解决了信任层次上的安全问题。恰巧是因为完全的机制性管理,是无人制,在 CeFi 借贷领域可以避免客户相应的损失。反过来讲 CeFi 更需要通过自己的品牌和运行,培养自己的口碑,来获得客户的信赖。在这个基础上,提供一些更灵活的服务方案去解决相应的危机。

Leo:先说 CeFi,CeFi 服务商挑战在几个方面,一个是资金的投放。通过我们的产品,募资到了资金,怎样实现最高的资金利用率和最高的回报。CeFi 的资金投放无非是两个渠道,一个是量化交易,一个是抵押借贷。量化交易主要做的是杠杆部门,因为在 3·12 行情的时候,很多量化基金和做市商也爆仓了。我们做得比较好,因为我们进入量化交易圈子很早了,经历了多个考验。我们自己的理财基金池和外部基金池子是严格分开的,包括杠杆的控制,理财方面也是更加严格。在做套利方面,只做非常低风险的量化套利,像永续持仓费的套利和交易所搬砖。这部分只要把杠杆降下来,风险特别低。在抵押借贷方面,我们中心化服务商主要要管理好对手方的风险。

因为我们做 C 端借贷比较小,之后也会进行更多的探索,我们做得更多的是机构间的拆解。之前我们的客户,看得东西比较多,比如欧美机构的资产负债情况,量化基金和交易所头寸情况,还有融资情况,这是我们会严格审核的,周期也会比较长。周期比较长带来的好处,我们的合作客户资质比较强,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剧烈行情中的风险,我们在 3·12 行情里资金也安全的。

CeFi 服务商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就是信任问题,为什么之前 DeFi 比较火?因为它用智能合约的方式,把资金用线上合约的方式锁到 DeFi 合约里。其实 CeFi 服务商也有在这方面进行很多尝试,一个重要的探索就是在合规方面的探索,现在不光是我们家,也有其他家的服务商,都在走合规渠道。包括在一些海外离岸,像香港拿到牌照。我们主动寻求第三方的审计和法务上的监督,成立一些合规化基金,让对安全要求更高的客户参与其中。这也是解决用户信任,应对一些剧烈行情,从外部有一些增强的措施。

在 DeFi 层面,DeFi 在我看来也是一个内生加杠杆的生态。其实 DeFi 的生态抵押的是小币,通过抵押小币拿到资金。很多小币在二季度,或者今年以来增长了好几倍,甚至十几倍以上,DeFi 生态链的杠杆加得很高了。很多新的项目,已经没有新的玩法了,就是简单的存币,先进来的机构就会卖代币,有点类似于击鼓传花的模式。当有一波大的行情来的时候,资金的出逃导致网络拥堵,再加上爆仓、平仓的问题,在 DeFi 也到了值得引擎关注的状况,因为 DeFi 已经锁了 70 亿美金,很多合约提供的是小币抵押。小币对比特币的跌幅有一个额外的倍数在里面,到时候如果这种行情出现,DeFi 生态合约的嵌套,有十几的杠杆率,还有预言机的机制,还有网络拥堵,我觉得都是蛮大的风险。所以对进行 DeFi 领域尝试的 CeFi 服务商来说,每天都在关注 DeFi 里面各个资产的规模和资金流动情况,来预先做好一些准备,以防到时候有一些踩踏事件的发生。

主持人:像币印在今年开启了新的业务,虽然没有经历过 3·12,据我的尽调,你们的团队很专业,也很有经验,谦哥也有传统金融的背景。像币印跟 Matrxport 一样,都是基于矿池天生的信用来做 CeFi 业务。如果再次发生 312 的话,CeFi 平台面临的挑战是哪些,你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比较好的准备呢?

熊谦:首先我们比较幸运,币印钱包、币印金融整个业务起量是在 3 月份之后,比较幸运地躲过了这一波大跌。Matrxport 在 3·12 剧烈的振动中,并没有让客户和自己损失,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说到 DeFi,DeFi 在 3·12 这一波被证明是失败的。因为当时一个情形,是一个死亡螺旋,整个协议属于瘫痪状态。如何解决 DeFi 借贷的风控管理,是大家都要去关注的问题,因为我并不是专家,也没有特别多的观点。关于 CeFi 的话,以币印钱包、币印金融为例。在应对风险上面做了几个准备。

第一,会保证充足的准备金。这也是 CeFi 的优势,它有一个缓冲地带,在缓冲地带上有充足的准备金,就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做一些操作。第二,在风控体系里面,因为是跟矿池打通的。不光是对数字货币进行授信,也会对矿机进行授信,我们知道客户有多少币的流量。这块会结合起来,对客户的补仓能力和综合性维持合约的能力做一个评价。结合准备金,可以做一个比较好的迂回。

顺便讲一下,因为有矿池数据,所以在 KYC 角度,对借贷客户、资管客户有一个更好维度的审查。最后一点,也是现在看重的一点。我们跟海外机构、国内机构一样,机构间会形成互相的联盟。在流动性发生匮乏的时候会一起行动,而不是由我们单独承担流动性风险。因为大家一起行动,会得到更好的流动性性补充,给我们买来更多的适合和空间。

说到底 CeFi 和 DeFi,流动性这块大家不能 100% 地去解决。顺便讲一下,我对这一波 DeFi 热潮的理解。DeFi 由国外带起来,最开始的架构在去年下半年开始,再到今年上半年,它的架构不断完善迭代,越做越好。在 3 月份之后,美元流动性由充足到溢出,流动性超级过剩才会导致很多热钱不断寻找新的机会。去年年底开始,经过几个月的打磨迭代,出来的 DeFi 产品,虽然池子没有那么大,相对于传统金融或者比特币的容量不是很大,它是迭代升级再加上流动性保增,这两个是戴维斯双击。这样的情况导致现在看到的 DeFi 热潮。总体来说,流动性造成的热潮,在流动性匮乏的时候,大家才会沉静下来看看如何解决这样的机制问题。

高潮:补充几个数据,DeFi 的抵押率挺高的,我刚看了一下数据,270% 的抵押率,借了 4.4 亿。Compound 存了 17 亿,借出来 9.6 亿,基本上抵押率 200% 多。可以说明 DeFi 里面抵押率比 CeFi 高一些,所以爆仓风险没有那么大。3·12 的时候,真正爆仓的并不多,Matrxport 爆仓得不多,相当于零拍卖,因为价格上不来,0 元报价,也没有人竞争,造成损失了。因为抵押率不高被清算的并不高,所以 DeFi 的风险比 CeFi 要小一些。

DeFi 现在的风险在哪呢?就是叠加的协议比较多,是一层一层地叠加。挖矿的钱也进来,进来挖矿嘛。但大部分存在里面,并不是借贷,所以跌得并不多。存进来以后什么情况呢?存进来大家给你币,因为有收益。风险是流动性风险,因为币价涨,大家把钱放进来的挖矿。一旦收益下降或者市场下跌了,钱会撤走。撤走的时候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钱撤不出来,因为钱存在 Compound 里,Compound 的钱已经被借走了,想拿拿不出来,因为没有人还钱,流动性风险枯竭,这是一个大问题,倒不一定是爆仓风险。取不出来钱,利率上涨,大家想还款,又还不上,因为利率极高,借不大钱。这是一个极大的风险,我相信资产规模再大一些,如果币价下跌,这个风险会出来,相当于挤兑风险,爆仓的风险不是很大。

从风险角度来讲,DeFi 将来更大是机遇,风险还好。这种机遇千载难逢,这半年随着资产规模扩大,全世界很多机构的钱进来了。比如像币印,钱不会放到里面借贷。但现在发现把钱放到这里面拆借资金很方便。所以将来会有一个趋势,机构的钱大量放到 DeFi 里面,拿便宜的钱,但用户的钱不用往里放,我给你提供有温度、有人性的服务。将来可能这两者的组合比较大,CeFi 机构转为给用户提供有温度的服务,从 DeFi 获取便宜的资金进行挖矿使用,拿一部分收益给用户。

主持人:高老师说得很对,散户和机构对风险的认知,抗风险能力不同,可能 DeFi 会成为一个好的桥梁去过度两边。因为现在 DeFi 太火了,我发现现在挖矿的收益变少了。先有 YFI,然后有 YFII,有 YAM,真的非常热。请几位嘉宾讲一下,最近是否会过热,存在哪些风险呢?

Bonna:肯定有点过热了,想起 ICO 热潮的时候,大量同质化项目涌现以后。整个市场处于一种,错过了之前财富列车以后,情绪是非理性状态,希望在新的类似项目获得一种暴富的快感,现在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资金的供求越来越趋于不平衡,会出现市场的分化。大家知道这种市场情绪和非理性占据了很大的因素,往往牛市会非常快。牛市的结束会因为大量项目的涌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资金不平和倒挂,导致财富效应开始泯灭,预期越来越低以后会出现风险。会出现这么一个过程,最近看的话,一天之内会出现几个项目,我们的感触是很深的。作为交易所每天接触的情况非常多,大家都说自己是 DeFi,或者做什么业务,其实做的事情非常相似。这是大家需要去警惕的风险,这个时候决定因素资金大一些,风险也大一些。当然可能我比较保守,确定性不高的话,不是乐于去参与,我已经嗅到一种类不好的、似于当时 ICO 的味道了。

长安:我也是持风险的意见,一句话总结,财富的音符太美妙了,没有人舍得喊出这声「咔」。但是它的演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今天大部分嘉宾是这波 DeFi 的受益者,但是这波浪潮总会过去。刚刚大家的风险都是聚焦于 DeFi 机制,像拼图、大厦、牢不牢固,这些我认同。但这一波和散户最接近的是币价,这波 DeFi 技术迭代或者流动性过剩,这是历史的背景。这波真正吸引散户进来,或者把 DeFi 搞成浪潮,就是因为财富效应。Compound 上一些平台的时候就几美金而已,涨到几百美金,这个过程一个没问题,十个没问题,但现在每天冒出来 10 个。一些代币什么也没做出来,只有最基础的想法,就开始募资了,持币的人比用项目的人还多,这是一个危险信号。

一线、二线平台,是获益者,因为我们在项目上会更加敏锐,可以更早地比头部平台发觉这些项目。交易平台扮演什么角色,也是行业中很多人思考的问题,就是要不要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包括项目的代码、技术背景,这是可以审核的点。但你对整个 DeFi 的价值观,要不要注入到对项目的筛选,要不要对用户引导,也很纠结的地方。大家知道流量和注意力是行业非常稀缺的东西,很多人研究 DeFi,根本没有时间跟别人分享。交易平台抓热点、抓注意力,就没有办法被这些东西裹胁着前进。同时背景是冒出来大量的募资平台,会让人想起来 ICO,眼前他人起高楼,眼见高楼倒塌,其实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是一个正反馈。越来越多的钱进来,助推代币的增长,转换到三大平台一些不了解的人接盘,羊毛就是被中间人薅走了。但是负担压最最后接盘的人身上,如果有一天结束的时候,是不是一个螺旋结束的估计就没有人知道了,但是去提前思考,肯定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Elsa:CeFi 服务机构大部分资金转向到 DeFi 协议,这条路需要时间,这部分资金也比较少。我 6 月份回国跟很多机构聊了,它说,我只敢放很小一部分钱到 DeFi 协议。首先钱不是自己的,第二,协议各种嵌套,乐高式拼接,即使单个协议做了审计,但叠加的风险是不可控的。其实审计完成了,担风险是仍然存在的。就像 Compound 没有出现巨大的合约漏洞或者财产被盗的情况,不代表它没有可能。它的协议锁仓规模越大,黑客的动力是越强的,这也是一个正向发展。

从各大交易所来说,我们看项目比较多、跟项目接触比较多,从我个人最近没有看 DeFi 的项目了,换赛道了。因为项目的同质化,包括同一赛道的项目已经多了,包装性、适用性打通同意,或者直接复制代码,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这一波像 BitMax 和虎符很厉害,在很早就参与了,我觉得很好。DeFi 可能还会有一波小高潮,就像当时 ICO 的情况一样,先是一小波,再是一大波的情况,但我觉得会下车、会换赛道还是王者。

打个小广告,就是霍比特公链。大家一直认为我们做交易所或者做交易所技术服务,霍比特公链 2018 年是去中心化的跨链托管,对开放金融和 DeFi 的布局可以回溯到 2018 年,那时候私钥分片、去中心化私钥生成或托管,特别是 2019 年,在日本路演时候跟朋友分享,朋友就是微笑的表情,听起来很炫,愿景很好。那时候没有人太多关注,因为它没有财富效应,不值得去关注。因为技术的东西,都有这种问题,没有财富效应,不会有太多人关注。就像这波,如果不是价格涨了 N 倍,Uniswap 也久了,为什么突然爆起来,就是这个原因。

从技术维度,我很佩服我家老板,很佩服巨总,他技术的前瞻性和技术团队的执行力。因为我们一开始的布局,不管是霍比特做底层跨链托管,或者币核科技做云的服务,或者交易所券商。不管行业浪潮怎么打,我们都有一个不错的平衡。这波从我们来讲,也是一直有布局和发展。这波浪潮和之后的浪潮,都会参加。

主持人:今天的活动结束了,大家晚安。

—-

编译者/作者:链闻ChainNews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