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区块链资讯 > 学问的资产化

学问的资产化

2021-11-03 第二个区块 来源:区块链网络

内心的不忿

人文类严肃内容工作者有个怪圈:你越有操守就越挣不到钱。因为有些广告不能接,有些事不能碰,有些朋友不好交。而在学术中立或者操守上稍作让步,利润机会才会出来。这种现象不局限于某一具体领域,是普遍现象。似乎搞学问就该吃不好穿不靓。这个客观现实让人失望。也不健康。

久而久之,搞学问的人群就变少了。少有的一些也只好待在政府、院校这样的机构里。拿着一份普普通通的薪水,做着受种种限制且与社会少有交互的学问。

不想说世界错了。也不想接受这样的现状。想试试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学问为什么要资产化

沈南鹏不久前有个演讲,提到要推动一项技术的发展需要几个要素,其中最后一环是证券化。要让人有获利可能,做事的人先是需要逐利的人来养活,然后达到共赢。在学术领域人们总是谈金融色变,言证券化必是洪水猛兽。我不这么认为,或者说我还不想下结论。资产化本身是中性的。我相信资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实现利润摩擦的最小化,也有动力去支持有价值的事业。

以今年陈皮市场爆发的例子。我喜欢喝茶已经好多年。小青柑(陈皮包裹熟普洱)是一直很喜欢的一个品类。但是我从没把单独的陈皮当作一个值得被严肃对待的“茶”。2021年不知道哪来的资本一下子把陈皮价格炒高了几十倍,人们的注意力一下子拉了过来。关于陈皮文化属性、风味、市场价值的解读开始涌现。销售、囤积、生产开始爆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把陈皮今年的局面视作放水时代的普通泡沫案例之一。没重视。

9月的某天被朋友拖着去了趟马连道茶城。初衷是想看看能不能发现没体验过的新茶。置身茶城大厅,我发现每家店的外围货架都会摆上很多陈皮。买了一点水仙之后,我跟店老板聊起他们有没有抓住陈皮风口的话题。于是店老板决定请我喝一泡陈皮。为了让我明白“陈皮是种好茶”,当然也为了出货。

好东西一口就能告诉茶客很多信息。我很快被推销成功,买了二两优质新料陈皮,买了二两适合送礼的沉韵普通料陈皮。至于沉韵好料,那已经脱离了我这阶层的消费能力。

陈皮这个例子让我触动很深。没有炒作,我可能不会有一天会认真喝一壶陈皮,也不可能有人反反复复讲它的好与无聊,更不可能被摆满茶城。早先上好的陈皮也不过几百块一斤,却只被少部分茶客欣赏。如今好货动辄几万,普通货也要千元上下一斤。老茶客肯定有抱怨。但是陈皮出圈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认可和发展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陈皮不是孤案,粗略调研下来,紫砂、白茶、普洱都走了相似的价值放大路径。在更加不同的市场上这个路径是否有效,我不知道。而无形之物学问与有形之物陈皮有几分相似?我很好奇。

谨慎勇敢

凯文凯利在《一千个铁杆粉丝》中说未来一千个铁杆粉丝将能养活一个创作者。目前这一预言在知识星球里已经小范围实现。我知道有很多小众价值可能寻遍世界也就只能找到一千个实际支持者了。

做过社群的朋友应该知道,连接一千个铁杆粉丝是非常重的运营。人的时间有限,重运营必然切去内容人的创作时间。想要轻运营,加密资产提供的思路是化运营为激励。有了激励首先会面对过度证券化的风险。但同时也成了一种对支持者的回馈。操作得当的话,围绕资产会形成生态。

旧书旧杂志本来就是一种投资标的。我上学时候买过的《摄影之后的摄影》、《烟草计划》十年来普遍涨了三倍以上。涨幅远远超过上证股指。我有两三位一直热衷于收集旧书的朋友因此赚了不少。这给人带来启发。能不能借助区块链技术更可靠的维护限量属性,同时让市场更开放透明。让支持小众学术不再是种全然的慈善。里边至少可以容纳一小部分财务反馈的预期。收藏圈有句话叫“以藏养藏”,支持学问应该也一样。

有了积极预期才会更多投入。获得实际反馈才能形成可持续投入。我那几个从旧书上赚钱的朋友如今已经开始退出一部分老货,进而有更多财力支持新货。翻看孔夫子旧书网的生态,我想很多小众的学术出版物一直在被这个群体滋养。

出版商就像是一级市场发行。孔夫子像是二级市场。很多艺术类书籍的受众受限于从业者、学生、藏书者,而盘活这一切的是有正反馈循环的市场。这类学术出版能够延续发展,也从这里边受益。

书籍市场没有陈皮市场那么疯狂。原因可能是书籍品类细碎,不容易形成统一大市场。而这对于学问资产化尝试可能正好是种必要的克制。毕竟世上不缺炒作的标的,而大量学问需要被商业模式滋养。

对于个人和数字化合物的研究,我打算谨慎勇敢的尝试资产化实验。

—-

编译者/作者:第二个区块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