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行情分析 > 行走笔记:传统投资机构对话区块链投资者 (上篇)

行走笔记:传统投资机构对话区块链投资者 (上篇)

2020-10-31 行走 来源:区块链网络

今天的笔记来自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举办的上海区块链国际周活动,10月27日圆桌讨论环节。两位来自传统投资领域的投资人谈到了他们为何开始关注和投资区块链领域,判断区块链项目价值的标准和传统股权投资项目有何区别。三位区块链项目的从业者也介绍了各自进入行业创业的原因。笔记整理稿字数较多,会分上、下两篇奉上。

以下,Enjoy:

主持人(HashKey Capital董事总经理邓超):我们这场对话有两点很特别,一是参与方是传统投资机构和区块链的创业者。之前我们更多是投资人是专门的圆桌讨论,或者区块链创业者是专门的圆桌,各自讨论的交互不是太多;二是投资人和创业团队之间的关系经常是非常特殊的。投资前站在对立面,投资之后要相互密切合作。

今天传统的投资人和区块链的创业者大家坐在一起,共同分享对市场的看法。我们从自我介绍开始。

邝子平:这是我第二次参加万向区块链组织的盛会。启明创投是传统投资机构,我们管的是传统的钞票。主要在国内做两个大行业的投资,一半投资业务在生命科学,医疗板块,另外一半在TMT,科技信息领域。对区块链领域,我们在几年前开始感兴趣,在一、两年前作为新兵开始尝试投了一些项目。更多是想借万向的平台和大家学习。

沈康:我是朗闻资本的管理合伙人,是从传统金融出来,是肖风总在博时基金的老部下。15年出来成立了朗闻资本,我们做人民币的股权投资。一开始投的比较杂,三年前开始注意力开始关注到区块链领域,主要是跟着万向努力学习。在海外帮助投资人做了一些区块链领域的投资。最近一年我们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一些非常符合我们投资标准的“区块链加”的企业。我们把整个公司的资源和研究的方向都往这个方向倾斜,后续也会在“区块链加”这个方向上做投资。

吴啸:我来自纯白矩阵,我们公司是专注于区块链中间件核心技术研发的,主要产品是ChainID,帮助开发者把智能合约快速编译、部署到区块链底层。目前我们已经服务了120多个国家的开发者,编译完成了大概300万份智能合约。

宋飞虎:这是我第二次和万向区块链结缘。第一次是我们参加今年7月底中国第四届区块链大赛,拿到了第一名,特等奖。我是建信筑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本人也兼任牛津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我们是2017年由牛津大学计算机系的信息安全团队创业,回到国内创立了深圳市第一家金融科技的民间研究院机构。在2017年四大部委联合发布关于ICO禁令的背景下,我们始终认为区块链会走向主流,所以当时选择了与市委市政府、省委省政府以及大型企业进行落地合作。建信筑和这家企业正是我们和深圳国资委旗下的上市公司深圳市建科院合资成立的科技公司。它在建造加区块链领域已经深耕了两年有余。

滕伟:我来自磐沄科技。本人经历是有差不多三十年传统金融机构高管的经验。我最早在万国证券,是创始人之一,就是现在申银万国的前身。之后在上海太平洋保险集团做过投资总监,也在香港做过金融,还做过银行的不良资产。在香港学的区块链的知识,也在日本一家持金融厅牌照的交易所管理过交易所。

磐沄科技也和我的经历有关。我们是做金融区块链的应用,希望在主流金融机构中,逐渐把区块链应用进去。我们在做的工作中有个工作方法是,希望从金融高管的角度来看区块链。站在他们在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为什么要用区块链,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不能带来什么麻烦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主持人:第一个问题想问两位投资人。在传统投资机构视角,进入区块链这个新领域,可能有会些障碍。在您二位进去这个行业投资之前,对区块链领域的考虑是怎样的?是什么让二位在最近一两年的时间点选择进入这个领域?

邝子平:我们做早期的风险投资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肯定是认为这个领域有前景。做早期风险投资,肯定希望在大的风口来以前能够做布局。过早可能会做先烈,太晚整个行业已经非常火热再进去就不是好的时点了。如何把握时机很重要。

我们认为区块链大的方向是有可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会根本的改变互联网的架构和金融的架构。既然是如此大的行业,总得要进入。

那具体到进入的时点,到底应该是我们撞进来的一两年之前还是五年之后,反正我们是义无反顾的进来了。其中有几个考量:

1、最早的一波区块链热潮,我们是比较担心的,主要是以交易所、链圈自己自嗨的阶段。前面一、两年技术成熟起来,我们也不断被教育,觉得区块链技术确实在慢慢有实实在在的应用。可以让我们用比较传统投资的眼光去看待早期项目的时候,是可行的东西。

2、从早期VC投资阶段来看,到底什么是长期和短视。我觉得投一个项目,只要能在7-8年内能够达到退出,就是比较中性的时间段。短的可能是运气,略长也不会过分。但如果今天有个技术要15年,可能对我们会略长了一些。现在的时点进入区块链投资,我们能够看到在未来五到十年的区间应该能跑出一些优秀的企业。因此我们就撞进来了。

沈康:我这边的确可能比启明要早一些。不是我的学习能力问题,主要是受老领导肖风总,包括邓超的影响。我记得很清楚是17年9月份,我们博时有个老同事聚会,在长白山。肖风总给我们上了一堂课。不知道其他同事怎么想,对我是非常有启发的,冲击很大。那一刻我就决定我们以后投资方向和能力要往区块链去培养。

说到障碍,的确在国内拿着人民币的股权资金也不太容易参与到海外的区块俩公链的投资中。去年***说区块链是我们的核心技术,要作为重点突破方向。在我们关注行业的投资人来说是非常振奋的。去年10月份我们去美国开会,当时很多欧美的创业者和投资人都非常着急,说中国已经如火如荼了。包括央行数字货币。在国策加持下,我们感受到中国这边已经出现了用人民币做股权投资的机会。以前很尴尬,有障碍,他们也不要你的人民币,他们要的是Token融资。这也不能怪人家,他们的商业模式和所追求的经济模型和股权架构是完全两码事。

去年年末开始,我们也看到有些行业,包括政府对拥抱区块链的意愿非常强。有些我们非常喜欢的项目也做了投资。所以我觉得进入点就是现在,或者说是一年前。我说的是人民币的股权投资。

主持人:想再追问一下两位投资人。结合二位投项目的实践,对比在传统领域的投资方法论,在区块链投资领域,有哪些相似的和不同的地方?在区块链领域投项目会关注项目的哪些方面?

沈康:我们把区块链的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区块链原生的项目,比如以太坊、波卡。这些项目追求的是token融资,所用的代币经济模型,以及token如何覆盖生态的价值,这种方式要去评估token的价值对我们是非常大的挑战。和我们以前做股权融资,评估企业股权到底值多少钱的方法论是完全不一样的。给区块链原生项目的token做估值就像去评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货币的价值,做股权投资是不太会去考虑汇率波动的。二者的逻辑和评估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二类是我们现在开始做的股权性的融资。这类项目和以前的项目做价值评估没有太大的区别,底层逻辑和方法论是一样的。我们比较看重的是赛道、团队、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我们比较关注的,也是后续做“区块链加”股权基金重点要去看的,有没有可能用区块链技术真正实现降本增效,有没有可能真正打造出新的商业模式。

邝子平:从根本上,我们看区块链项目和看传统股权投资项目方法论上大致是一样的。这点其实是不对的,并不是自夸。用我们当年的眼光看是完全不同的物种。我们在传统的股权方面做了很久,也很成功,所以想在学习能否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区块链项目。包括如何认识Token的价值。

目前我们在这个方面看的不多。看得更多的还是企业从股权上的价值是否能通过优秀的团队提供市场需求要的产品,能够实现股权价值的提升。这是方法论上不变的。我们一共投了三家区块链的企业,有两家都是和区块链基础建设有关的,更多是通过技术在未来股权上能有升值。另外一家是在隐私计算结合区块链,特别是在医疗方面提供服务。

过去一、两年我们变通的一个方面是,传统的信息科技领域,我们往往会先看最终的市场。这点是我必须承认在投区块链项目时,我无法回答我自己的。也是为什么我们目前我们依然只是在区块链领域做尝试。我也非常期待区块链真正商用到落地场景的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

我们现在投的区块链基础设施的项目,还是更多从技术考虑,从它的链能有多快等角度考量。但如果在剖析深入一些到能在哪个领域,哪个场景产生价值,降本增效还是有所欠缺的。去年中央政治局学习以后,我本来认为在国内真正落地的,应用到区块链技术的项目能够更多一些。现在是多了一点,但确实还没有形成比较大的落地的市场。但我们相信总会到来,所以我们还是充满期待。

主持人:前面之所以问两位投资人这么多问题,其实是想要提纲。下面就给三位创业者机会展示他们的答案。

首先问下三位创业者,你们的背景非常不同,有技术的,有传统领域的,有金融领域的。简单请三位介绍下什么使你们对区块链领域产生了兴趣?进入区块链领域创业为艰,又是什么让你们觉得是有挑战的?

吴啸:我可能是从技术领域切入到行业的。我对区块链行业感兴趣的点,是17年智能合约刚出来时,我们看到了区块链能够写程序,写出的智能合约可以诞生全新的应用,当时看到的感觉就是炸掉了,好像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在等待着我们,让我们有探索的机会。

实际切入行业也发现有很多的坑位,包括大佬看不上的一些坑位都是我们创业者一步一步小的机会。不仅是创业领域,学术领域也是如此。去年和今年,很多和区块链有关的论文和会议才刚刚组建起来。那更不要说创业领域了。我们去年和今年都有投一个通讯行业的顶会。在通讯行业顶会上投区块链的文章是因为没有区块链行业没有顶会。说明行业是一片空白,一片蓝海。等我们进入行业后发现很多东西没有人做,我们都可以去尝试。这给了我们尽情发挥技术创意的机会。

同时也会面临很多挑战,因为行业没有规则,你不知道哪里是深坑,一脚踩进去就爬不出来了。哪些是宝藏,踩对了可以创造自己的壁垒和优势。因为是全新的世界,所以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

宋飞虎:我用我在腾讯的一段工程经验来讲我为什么会义无反顾的进入区块链技术行业。我从10年开始接触到分布式网络,做过分布式网络的架构师。从PC互联网换型到移动互联网,我们从每天200万在线,到每天2亿在线。这种万倍级的提升分布式网络是如何做的是我深有感触的。接下来,分布式的数据库,分布式的存储,访问量太大之后分布式的cash是怎么做的。

当我接触到区块链一系列的技术和领域后,发现之前分布式的东西都白做了。因为之前我默认了一个概念,在我限定的领域内,多地、多机房其实还只有一个中心。与其说区块链的去中心特性会造就未来的延展不如说是分布式技术的进一步延展和在信任层的衍生和拓展。区块链震撼到我的地方是,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分布式的系统,都没有考虑到在公域中信任的问题。

关于在产品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在国内落地的主要是产业。在和产业结合中,不论我们如何讲区块链,它作为技术最终要回归到在市场为客户提供服务。在这点上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以金融场景举例。我们做了很多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场景,一摸一样的场景在两个不同城市和基础设施之上就完全不一样。比如在企业缴税场景下做银行放贷,以税换贷。这是非常经典的供应链金融场景。但同样场景在深圳市就几乎不需要区块链的存在。因为各部门的数据打通和一致性非常高。一家企业想拿海关的退税单做退税,直接去申请就好,相关单位自己就会去银行调数据,这个过程完全不需要区块链去做第三方的信任技术支持。

但同样的应用我们在海南落地时发现,政府各部门的数据是没有连接的。原来的业务是白纸黑字反复盖章,多次去跑,同样的场景以税换贷,在海南用区块链能解决问题。

我们一直在谈区块链,但其实直到现在为止我始终认为单独区块链这一项技术是不足以支撑起产业级应用的。区块链的治理逻辑是数据的治理逻辑,起到的作用是可信数据治理层,而在之上原有的数据的收集、处理、格式化等一系列的方式,包括用AI的途径和区块链结合才是整套架构应该考量的。并不是用了区块链,在数字城市、数字政务、数字医疗建设中原来的东西就可以抛弃掉,而是一个有机的整合。不可能因为用了区块链解决高性能、多地甚至国际访问问题。还是需要依赖传统的高并发的架构将它做融合。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应用和探索。

滕伟:我个人主要是传统金融的经历。个人在金融中跨了好几个行业,在金融行业又学过区块链。我自己内心深信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磐沄科技专注金融区块链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个前景。相信在整个区块链应用领域,金融区块链应该是非常蓝海的赛道。

现在很多峰会都在谈底层,谈公链。但没有峰会谈应用。但应有就在那,只是大家没有找到途径。我认为现在是系统性的机会。

挑战就是大家都很难做应用的问题。我们选择了细分的行业,而不是做广泛的。从最简单的地方做起,而不是上来就解决所有问题。区块链不是神话。但从我服务过的金融机构来讲,区块链能解决一些问题。我们的挑战是不能把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变成两张皮。

我们以前在香港谈区块链,会认为我们是革命者,金融领域其他人是保守者。如果一直这样认为区块链就永远无法进入应用领域。实际上大家都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

对于我们来说有三个要素是行业的挑战。一是必须了解区块链的技术能干什么。我们现在只知道它最基本能做什么,太多没有经过验证的东西可能在应用层还没法用;

二是必须了解产品;三是要了解对方最担心什么。

我们其实会有全链条的解决方案,但我们知道金融机构不可能推倒重来,全部用你区块链的技术做,哪怕是完全合规的。所以我们只能把方案做成菜单,有资产转移的方案、竞调的方案、预算管理的方案、合同管理的方案,然后从用户最能接受的地方开始。如果局部也不能替代,也可以,原来的系统继续做,我们陪跑,做POC。区块链落地行业会有逐渐切入的问题,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我们的优势。

以上是上篇笔记的全部内容。

—-

编译者/作者:行走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