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新闻观点 > 全球迎来数字货币,非传统金融风险将如何防控?

全球迎来数字货币,非传统金融风险将如何防控?

2020-09-18 杰哥 来源:区块链网络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就“非传统金融风险”进行了专门论述。他指出:“近些年迅速发展的金融科技,既为我们带来许多机遇,也带来很大挑战。我国金融科技在部分领域位居世界前列,在风险防控方面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由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传统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传染路径发生深刻改变,数据安全等非传统风险日益突出。这些风险具有较强的突发性、隐蔽性和破坏力,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本文试图从数字化的视角,就金融系统非传统风险防范的数字变局问题进行探讨。

数字货币变局

(一)全球将迎来数字货币战略制高点的大博弈

数字货币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私人数字货币(也称虚拟货币),私人数字货币有加密或者非加密的形式,可以是中心化的,也可以是去中心化的。例如目前大众广为知晓的比特币等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加密虚拟货币,综合全球情况看,虽然关于比特币等私人数字货币的炒作不断,但大众对该领域的投资总体趋于理性。随着计算力等相关软硬件不断发展,私人数字货币市场未来将会在充分竞争中走向更加规范。

广受全球关注的数字货币是与私人数字货币相对应的另一类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目前多国央行都在积极推进数字货币相关工作。

据国际清算银行2020年1月发布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其调查的全球66家央行中,约80%的央行在开展数字货币相关研究,其中40%已经从理论概念研究阶段进入了实验和概念、相关理论验证阶段;约10%的央行已经在进行数字货币的开放和试点工作。综合公开国际新闻报道看,发达国家法定数字货币更注重支付的个人隐私保护、系统安全和本国金融系统的稳定等;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更希望通过数字货币增强金融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提高支付效率,增加流动性,增强本国货币主权等。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货币问题与数据主权密切相关,而目前欧美数据主权方面的博弈多于合作。2020年7月16日,欧洲法院正式判定2016年签署的《欧美隐私护盾》“无效”。这是一套对美国企业将欧盟用户数据传输到美国的规定。欧洲法院认为,该协定允许美国对欧盟公民的个人数据进行大规模监控,不符合欧盟对隐私保护的要求。这一判决会对美国的互联网巨头企业,例如脸书、谷歌、亚马逊等带来挑战。最直接的影响是这些企业将要被迫停止在美国的服务器上存储欧盟居民的数据信息。美国对此反应也比较激烈,据美国国务院方面的表态表明,未来欧美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的主权矛盾还会加剧。

因此,在数据主权竞争大于合作的大前提下,欧美对数字货币是否会“革命”自己已经占有优势的国际金融地位显得更为审慎。例如2019年以来,美国监管机构对数字货币的积极性并不高,并持续向计划推出Libra数字货币的脸书公司施加压力。

从Libra白皮书2.0看,虽然Libra已经弱化了对抗美元的特性,但依然存在对美元以及其他主权国家构成结构性的威胁。例如Libra的用户理论上可以绕过美元体系直接用Libra结算,这将直接威胁美元在国际结算中的主导性地位。

另外,Libra并非锚定单一货币,在国际货币市场取得一定地位后完全可以有能力做到与美元等任何主权货币脱钩。从Libra的情况看,美国如果不再积极推动数字货币发展,美元将遭受前所未有的“降维”打击。数字货币革命,动摇了原有国际经济秩序的地基,成为了当前全球数字经济时代的战略制高点,也是国际金融领域未来大国竞争的必争之地。

(二)数字货币发展的路径选择关乎我国未来金融体系全局

我国在数字货币研发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为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系统改革,推动金融与实业的紧密结合提供了全新的抓手。一是我国央行数字货币有利于构建金融和实体经济和谐统一、内外部金融和谐共融的全球化大金融体系。二是当前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工作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有利于抢占数字货币时代国际市场先机。三是DC/EP将有利于增强区域化合作的金融黏性。四是将促进金融体系与财政体系并行、相对独立的稳健发展。

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变局

近年来,随着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各国国际金融部门所受到的信息安全攻击也越来越复杂。在过去十年中,全球金融系统所遭受的网络威胁已经从零散式个人黑客投机性破坏行为向规模化的指向全球性金融基础设施的系统攻击转变。与十年前相对技术含量较低的网络黑客攻击相比,例如2011年前后黑客针对美国银行发起的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等,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人工高智能技术的发展,全球各地针对金融系统的网络攻击变得愈加复杂。例如最近两年来频繁爆出的在支付系统上部署恶意软件获取用户信息以进行针对性欺诈行为等。全球性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已成为全球金融系统安全较为脆弱的环节。

(一)中心化的国际金融基础设施风险在加剧

以SWIFT国际资金清算系统为例,近年来,SWIFT遭受过至少6次较为重大(引起国际舆论广泛关注)的网络攻击。SWIFT作为全球关键的国际资金清算系统的可靠性也引起了广泛的质疑。整个国际资金清算设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需求。

(1)2013年索纳利银行案。入侵者使用收集用户信息的键盘记录器软件感染银行的内部系统。然后再以此入侵银行的网络,以达到访问银行的内部SWIFT系统的目的。涉案金额达25万美元。

(2)2015年厄瓜多尔银行失窃案。入侵者窃取了银行员工的信息,并使用这些信息访问员工的Outlook电子邮件账户。使用此访问权限入侵者通过操纵SWIFT转账,涉案金额1200万美元。

(3)2015年越南先锋银行案。入侵者使用了专门针对某种PDF阅读器的恶意软件窃取该银行涉及的SWIFT的相关信息。后被越南先锋银行员工发现了可疑的SWIFT信息,及时阻止了涉及113万美元的黑客盗窃案。

(4)2016年孟加拉国银行案。2016年2月,孟加拉国中央银行在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开设的账户遭黑客攻击。该攻击针对SWIFT Alliance Access应用程序,绕过其安全控制措施,并删除了证据以掩盖其欺诈性转移的踪迹。黑客总共进行了35笔SWIFT交易,被盗走了约1亿美元。这笔资金随后被转移到斯里兰卡和菲律宾,孟加拉国有关部门从斯里兰卡追回2000万美元,其余8100万美元已流入菲律宾***构,很难进一步追查。

(5)2017年远东国际银行案。入侵者在银行内部网络植入恶意软件以窃取银行员工信息,然后再冒用员工信息通过SWIFT身份验证,并发出总计6000余万美元的欺诈**易。尽管该次入侵被及时发现并止损,但据金融监督委员会(FSC)报告称,远东银行最终损失了16万美元。

(6)2017年NIC亚洲银行。在尼泊尔最大的节日之一神牲节(Tihar)期间,入侵者专门针对该银行发起攻击。据报道,案发期间共发起了440万美元的欺诈性SWIFT交易。NIC发现了该可疑活动,并通知了尼泊尔中央银行,收回了其中大部分涉案款项。

综合SWIFT近年来遭受的攻击来看,在算力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心化金融基础设施的安全性显得越来越脆弱。因此像SWIFT等这种全球性金融基础设施近年来也开始考虑去中心化的转型问题。

—-

编译者/作者:杰哥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